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哲學「非」星期五@台北】―「台灣佛教的公共性與現代性」―2018/02/25(日) 14:00-16:00

 【哲學「非」星期五@台北】―「台灣佛教的公共性與現代性」―2018/02/25(日) 14:00-16:00
2018.2.22

釋梵因分享了一個粉絲專頁
【哲學「非」星期五@台北】「台灣佛教的公共性與現代性」―2018/02/25() 14:00-16:00

開放現場參加,目前暫無直播

@慕哲咖啡館X左轉有書

佛教是台灣最普遍的宗教信仰,素食餐館林立、動輒數十公頃的道場、廿四小時的電視弘

……無違合地融入台灣人的「現代」生活,但這就代表台灣的佛教具有「現代性」的內涵

了嗎?還是這種現代性是一種多餘?

「現代性」是什麼?這是西方的概念,康德強調「理性的運用」或是更重要的去「勇敢使用

自己的理性」,運用理性研究宇宙人生之種種問題。當佛教成為台灣人生活中普遍的一種活

動時,其現代性是否可以讓佛教表現成「理性的宗教」?或是理性學佛是否有可能?
有一派人主張不可能,因為宗教的本質就是非理性的,是對天啟、救贖、輪迴、轉世、因果……這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之篤信,所以理性宗教根本不可能,那我們如何保證我們所相信的不是來自服從權威的盲目?然而另一派人認為宗教雖處理不可知、不可見的範疇,但許多宗教前題(眾生皆有佛性、因果、輪迴等等)都必須建立起理性的詮釋,由此才可能證成佛教行住坐臥等戒律規範的道德正當性,而不是以神秘經驗來指導世俗的行為,在盲目中擴大了貪嗔癡;或是因為缺乏理性思考、單向服從權威而被利用。
佛教以布施精神,介入俗世,這是否說明佛教本身就具有一種公共性?
但是,這種感染俗眾的淑世精神,是為了擺脫輪迴,因而是否會墮入到只為求自身解脫的高度功利主義?佛教難道不會只是單純的慈悲發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難道不是在某種理性的關照下,才得以自我覺察?當我們認為有所謂的「偏差」的宗教事件,難道不也是理性批判的結果嗎?觀察台灣社會宗教,果真非理性的成份多,而理性的成份少?
2018/02/25()下午兩點【哲學「非」星期五】,為您邀請梵因法師與如道法師擔任主講,雲科大教授簡端良博士擔任與談,一起來談談宗教的超越性與世俗介入的關係,來談談理性學佛,讓佛法與科學、哲學、社會、政治……對話的可能,宗教信仰下的理性運用的衝突與極限為何
【時間】201802 25 () 14:00–16:0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
【主持】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主講】梵因法師、如道法師
【與談】簡端良|東海大學哲學博士.
【主辦】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策劃行政】廖健苡、吳豐維、黃昭華、梁家瑜、葉浩【海報設計】徐名慧、楊郁婷、林亭萱、徐清恬【錄音】汪業政、汪業翔【攝 影】梁家瑜、楊依陵、黃謙賢【直播】林士傑【摘要】賴韋蓁、林安冬、江博緯【網管】黃昭華【行政協力】黃彥傑、獨角獸

*現場開放參加,目前暫無直播
【哲學星期五_Facebook粉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