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要如何反覆觀察呢?蔣揚仁欽的答案是-要培養一種反覆問自己的習慣—「為什麼會這麼說?」;若書寫道:「甲是乙」,您就得反覆問自己,作者這麼說是基於什麼理由或什麼背景;不應只是照書整理,更是要自身對此議題的矛盾 所做的研究;「修所生慧」..每日撥空反覆思惟已決定的內容


要如何反覆觀察呢?蔣揚仁欽的答案是-要培養一種反覆問自己的習慣為什麼會這麼說?」;若書寫道:「甲是乙」,您就得反覆問自己,作者這麼說是基於什麼理由或什麼背景;不應只是照書整理,更是要自身對此議題的矛盾 所做的研究;「修所生慧」..每日撥空反覆思惟已決定的內容
2019.12.27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53123191590245/permalink/2489179574651268/


2019.12.27

*要如何反覆觀察呢?

*(蔣揚仁欽) 的答案是:要培養一種反覆問自己的習慣——為什麼會這麼說?」

若書寫道:「甲是乙」,您就得反覆問自己,作者這麼說是基於什麼理由或什麼背景。

以學術的說法而言,一個觀點的建立靠的不應只是照書整理,更是要自身對此議題的矛盾 所做的研究。

一旦建立了思所生慧,這種信心就不易動搖,而且長期以往,更能累積對專業的自信心。

一個觀點的建立 靠的不應只是照書整理,更是要自身對此議題的矛盾 所做的研究。一旦建立了思所生慧,這種信心就不易動搖,而且長期以往,更能累積對專業的自信心。

*佛法更厲害的是最後一種智慧,即「修所生慧」…..每日撥空反覆思惟已決定的內容,此慧依賴長期的堅持,的確很不容易。

--------------------

蔣揚仁欽 Jamyang Rinchen འཇམ་དབྱངས་རིན་ཆེན་

2019.127日下午1:46 ·

問:我在聽聞尊者講法時,常常提到智慧是來自於觀察,請問佛法的觀察修,要如何系統性的去練習?

答:記憶猶新,在哈佛讀博時,有一次我跟梵德康教授在課堂上說:「這個詞在藏漢大辭典就是這麼解釋的。」

教授竟回:「即便辭典是這麼說又能怎麼樣?你應參考當時出現此詞的主流文獻,並根據前後文等的背景,整理出自己對此詞的理解。」這個回覆顛覆了我原有的認知,在這之前我一直單純地覺得,要知道詞意就是要參考辭典,未曾想過此詞也曾隨著年代的不同產生了不同解讀的問題。

以此為例,一般來說普羅大眾都信,書籍就是知識源之一。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形成了「書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的這種信念,這會阻礙觀察!

書,甚至於現在我說的話,都只能是參考,絕非最終答案。最終答案一定要靠自己的觀察而獲得。

所以,應該懂得區分三慧: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從書上閱讀的內容只能幫助「聞所生慧」,即聽聞或學習後的資訊認知。

再重複一次,多數人在這時就會認定真相就是如此,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聽聞所得的資訊不一定是真相。這也是為何佛在二千六百年前,非常有智慧地為我們開示了「思所生慧」,即反覆觀察已聽聞的內容而生起的定解。

您的問題是,要如何反覆觀察呢?我的答案是:要培養一種反覆問自己的習慣——「為什麼會這麼說?」。

若書寫道:「甲是乙」,您就得反覆問自己,作者這麼說是基於什麼理由或什麼背景。

以學術的說法而言,一個觀點的建立靠的不應只是照書整理,更是要自身對此議題的矛盾 所做的研究。一旦建立了思所生慧,這種信心就不易動搖,而且長期以往,更能累積對專業的自信心。

佛法更厲害的是最後一種智慧,即「修所生慧」。像是心理學家仍有煩惱般,光是定解,仍無法改變我們內在的情緒。所以,一定要像每日的體操,每日撥空反覆思惟已決定的內容,此慧依賴長期的堅持,的確很不容易。這才是將學問變成生活一部份的唯一途徑。

蔣揚仁欽(雖然本人盡力回答每個問題,但請不要將我的回答作為標準!我的答覆只是個參考,最終還得靠您們自己的智慧,配合著大教典及自己的經驗去做最後判斷。您們覺得我所說的有用,請廣傳;無用,請不予理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