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比如福智模式等,將其中的某些內容 斷章取義,形成了一些副作用,其實《廣論》對這些問題,都有過正確的解釋;雖然《廣論》依照佛教的傳統,重視尊師重道,但從未將師長淩駕于戒律之上;《廣論》是顯宗的論典,於其末尾指出:修好了《廣論》的內容之後可以有兩條路:一是繼續把《廣論》的內容往顯宗的方向作深廣修習,二是進入密宗的學修


比如福智模式等,將其中的某些內容 斷章取義,形成了一些副作用,其實《廣論》對這些問題,都有過正確的解釋;雖然《廣論》依照佛教的傳統,重視尊師重道,但從未將師長淩駕于戒律之上;《廣論》是顯宗的論典,於其末尾指出:修好了《廣論》的內容之後可以有兩條路:一是繼續把《廣論》的內容往顯宗的方向作深廣修習,二是進入密宗的學修

2018.9.20

摘自 漢地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反思” -原創:釋守正

*理解片面- 比如福智模式等,將其中的某些內容 斷章取義,形成了一些副作用,其實《廣論》對這些問題,都有過正確的解釋。

*雖然,《廣論》依照佛教的傳統,重視尊師重道。但從未將師長淩駕于戒律之上。

*《廣論》是顯宗的論典,於其末尾指出:修好了《廣論》的內容之後可以有兩條路:一是繼續把《廣論》的內容往顯宗的方向作深廣修習,二是進入密宗的學修。
-----------------


漢地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反思 原創: 釋守正 凡僧 1周前

一、漢地弘揚《廣論》之反思

近年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漢地日漸流行,在傳播的過程中,對漢藏佛學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不重視基礎。

在藏地格魯派,通常是不怎麼直接學廣論的,而以印度基礎性的五部大論作為重點,將《廣論》的觀點插入到其關的注疏之中

廣論只是修行手冊,漢地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前面的部分,確實很好梳理了一些佛教的基本知識,也適合俗講,但忽視了佛教整體性難免會有問題。沒有人通過操作飛機的手冊 去直接開飛機。

2、不完整。

比如對後十一卷,講止觀及中觀見的部分,很少有人提到,因為比較難。

3、理解片面。
比如福智模式等,將其中的某些內容斷章取義,形成了一些副作用,其實《廣論》對這些問題 有過正確的解釋。

4、講的多,修的少,甚至為了講而講,乃至曲解其義。

其實在有整體知見的大框架下,廣論的每一科修習,確實是一種殊勝的調心方便。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格魯派把廣論再一次細化,變為可以實修的儀軌,比如《速疾道》,《安樂道》。

除了中觀見之外,其他的部分其實綜合了《瑜伽師地論》等經論中的觀行精華,而原本的《瑜伽師地論》由於篇幅很長,相關內容,一般人難以把握要點。

5、盲目的排斥,認為漢傳佛教是圓頓止觀,而道次地是次第止觀。

其實,圓頓止觀與次第止觀是相互包含的,從不同角度來看問題,漢傳佛教天臺圓頓止觀中包含了次第止觀。如十乘觀法的展開本身就含有次第性,

藏傳佛教的次第止觀中暗含圓頓止觀,如下士道名為共下士道。

《現觀莊嚴論》中,就有圓滿一切相現觀與刹那加行等內容。

二者其實可以相互補充,漢傳佛教注重圓融,但對個別細節的解釋,不夠直白,需要靠讀者個人的領悟

藏傳佛教注重細節性的東西。如廣論的止觀章對很多細節都有很好的描述。通過對比可以更好的發明漢藏佛教雙方思想的內涵。

二、《廣論》中相關問題之探討

雖然,《廣論》依照佛教的傳統,重視尊師重道。但從未將師長淩駕于戒律之上。《廣論》特別重視比丘戒,認為以比丘的身份修行佛法最為殊勝。

《廣論》是顯宗的論典,於其末尾指出:修好了《廣論》的內容之後可以有兩條路:一是繼續把《廣論》的內容往顯宗的方向作深廣修習,二是進入密宗的學修。

密宗裡面分四部,下三部在漢地也有,無上部漢地沒有。

其中有一部分極少數無上密的內容,藏地也曾經因為不太恰當的理解,形成了一些流弊。

後來經過阿底峽尊者和宗喀巴大師的努力,使這些內容處於正常合理的理解之中。在藏地的實際情況是:比丘不允許實際修習這些內容。雖然有些人可能會從《密宗道次第》裡面摘錄一些隻言片語來說明這個問題。但其實是處於斷章取義式的理解,就現實而言,藏地並不允許比丘實際去修習這些內容。這是一個事實,可以通赤各方面去實際求證,而且,藏傳佛教如果真的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早就會被藏族人民所拋棄。雖然如此,不可否認在佛法的現實傳播之中,有些人曲解利用了這些內容,做了一些非法並且傷害佛教徒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在將來可能還會有,要杜絕這一點除了需要加強相關管理之外,廣大的信眾也應該提高自己的佛學水準,辨別是非。

三、那蘭陀五科教育之略述

源自印度佛教那蘭陀寺的五科教育,分別為因明、唯識、中觀、俱舍與戒律。

這五科學問漢傳佛教都有繼承。現在的佛學院裡面,基本上以此為中心開設各種課程。

因明相當於佛教的邏輯學和認識論,唯識和中觀包括了大乘佛教橫向的廣行和縱向的深觀兩個部分的內容,《俱舍論》是對小乘佛教的一個總結,戒律主要是用來規範行為的。

五個部分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佛教。

漢傳佛教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綜合,形成了有漢文化特色的天臺華嚴等等宗派,但其內在的要素依然是以此為中心的

藏傳佛教也繼承了這五個部分的內容,只是將其中的唯識改為《現觀莊嚴論》,又簡稱《般若》。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為主的顯宗教學體系,五部大論五科內容的綜合體現,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但《廣論》不能代替這五個部分。此五科的簡要情況如下:

1、《現觀莊嚴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的宗經論,以大般若經的結構為線索,構建了大乘佛教的廣行思想,並在其注釋書中,大量引用各種經論,尤其唯識宗的經論。
漢傳佛教的與之相關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解釋《大般若經》第二會的是釋經論《大智度論》,二是各種唯識的論典。

2、漢傳佛教的中觀學。注重的是以《中論》為主的三部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藏傳佛教的中觀學,以《入中論》為主,兼顧《中論》、《四百論》等。

3、漢傳佛教的因明學重視的是陳那的因明學,如《因明入正理論》等,

藏傳佛教的因明學重視的是法稱的因明學,如《釋量論》等等。

4、《俱舍》的內容則基本相同。

5、漢傳佛教的戒律依四分律。

藏傳佛教的戒律是有部律,基本相同,小有差異。

總之雙方的大致框架相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可以相互補充,互相發明。近年來有些藏族的高僧。在講經時就非常注重漢傳的《大智度論》等等。而漢族的高僧,也往往會引用菩提心等等之類的說法。這一趨勢體出漢藏佛學的相互融合。願雙藏佛學及教眾能相互學習,互相增上。

文章已於2018-09-14修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