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福團福僧-如法,對“如何區分功德、福德及福報”的回答-清楚嗎?為何如法,動不動就是將他的親教師-如月格西搬出來,而不提他大陸拉卜楞寺的親教師呢?如月格西與尊珠格西,都是南印格西,都可直接進入台灣教福僧,那金女為何要說 “預科班一定要轉到P島,才能學習五大論”呢?這麼明顯的謊言,福團僧俗為何都不追究呢,真是奇哉呀!


福團福僧-如法,如何區分功德、福德及福報”的回答-清楚嗎?為何如法,動不動就是將他的親教師-如月格西搬出來,而不提他大陸拉卜楞寺的親教師呢?如月格西與尊珠格西,都是南印格西,都可直接進入台灣教福僧,那金女為何要說預科班一定要轉到P,才能學習五大論?這麼明顯的謊言,福團僧俗為何都不追究呢,真是奇哉呀!
2020.6.25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53123191590245/permalink/2634361766799714/


2020.6.25


[福團如法說]如月格西認為,福德僅涵蓋心法與心不相應行法,而功德則還包涵了色法及常法。如佛陀的三十二相以及滅諦,這二者都是功德而非福德

@...> 如法動不動就是將他的親教師-如月格西搬出來,也就是如法很少將他跟大陸拉卜楞寺的某親教師的教誡提出,卻經常將教他藏文(或當佛法顧問)的如月格西,提出來作證.

只是如月格西(或如法)的回答,真有解答了這位提問者的問題嗎?還是如月與如法二者,再次的造出一堆佛教名相與問題呢?

總之,覺得如法好像沒有很清楚福德/福報/功德的差異的樣子,以如法這樣的回答,只讓人覺得如法在賣弄他懂藏傳佛教的一些名相,然實際上他並沒有真的融會貫通-即如法沒有很明確的將福德/福報/功德的差異說清楚.

也就是從網路上蒐集的回答(很多,這裡只摘二則)比號稱是金女栽培出來的僧團內,藏文造詣算是第一把交椅的如法”,要清楚與深入的多.

*又如月格西從2001.一直是被請在台灣鳳山寺或大悲精舍教預科班,不想,大概2010年後,如月格西才忽被金女請到加拿大P,當第一批預科生的佛法顧問(如月格西在P島是不用教鳳山寺第一批的預科班,2006年以後,第一批預科班是跟大陸拉卜楞寺的某阿克學習)

乃至第一批以下的預科,2010-2015,金女是請南印的尊珠格西,P島教. 而如月格西只是被允許在P島當顧問”-即有時出現,有時不出現的僧團顧問.

想想,如月格西與尊珠格西,都是南印格西,那就是都可直接進台灣教福僧,那是如同金女說的預科班一定要轉到P,才能學習五大論”? --這麼明顯的謊言,福團僧俗為何都不追究呢,真是奇哉呀!

----------------------------------------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2020 4 9

問題敘述:

如何區分功德、福德及福報?

解答法師:釋如法

功德與福德為三句。是福德必是功德,是功德未必福德。功德涵蓋福與智,因此如證空性慧是功德而非福德。

另外,如月格西認為,福德僅涵蓋心法與心不相應行法,而功德則還包涵了色法及常法。如佛陀的三十二相以及滅諦,這二者都是功德而非福德。

藏文中似乎未有福德之外,另外專門對應報福報的詞。如果將福報視為福德異譯,那麼福德便與福報相同。若將福報視為福德的果報,則許多行善感得的受用,如衣服飲食錢財等,則是福報而不是福德。

**************************


福德與福報(厚觀法師)

201081日下午9:59

[節錄]

  佛是福慧圓滿,我們想要成佛,福德與智慧都要具足圓滿才行。…..然而什麼是「福德」?什麼是「福報」?這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大智度論》有幾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二、與不貪、不瞋、不癡相應,廣行一切善法名為福德

  關於「福德」的定義,《大智度論》卷61(大正25488b18-21)的這段文值得注意:初發心作願:「我當度一切眾生。」是心相應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善根相應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口業,和合是法,名為福德。

  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這樣的發心要與不貪、不瞋、不癡三善根相應才行。所謂「善根」的「根」,就是根本,不是枝末;如果只在身口表面下功夫,而沒有徹底淨化內心的話,那都只不過是枝末而已。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只是心裡發願行善,這還不夠,必須依三善根起身業、口業,以實際行動來利益一切眾生才行。比如說我內心不貪,但不是只有內心不貪就好,我們實踐出來要行布施;不瞋,我們表現出來要和顏悅色。所以《大智度論》對「福德」所下的完整定義是:發心度一切眾生,此發心是與不貪、不瞋、不癡三善根相應的,也相應於其他種種的善法,此清淨無染的心與善根所起的身業、口業和合,方名為「福德」。

  與「三善根」相反的是「三不善根」,也就是貪、瞋、癡三毒,一切的不善法都由此而出。如果所做的行為夾雜了貪、瞋、癡,因為「根」已經不清淨了,即使行布施等,也都變成是雜染的了。

三、布施非即是福,如針導綖縫衣,縫非針也

  《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82a29-b2)云:

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綖縫衣,縫非針也。

  或許有人以為行大布施就能得大福報,但《大智度論》說,並非布施就是福,而是藉著布施來破除慳貪煩惱,遮不善門而打開善門,能與不貪、不瞋、不癡善根和合,那才是福德。就如穿針引線縫衣服一樣,針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只有針而沒有線是不能縫衣服的;同樣的,布施也只是一種工具而已,藉著它去除慳貪等煩惱,又厚植善根才是福!如果我們布施是想要貪求回報,或者沽名釣譽,這些其實是稱不上福德的。

  又如《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0b26-27)說:

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為福德門。

  行布施、持戒、忍辱,這只是「福德之門」而已,不一定能登堂入室,如果沒有破除慳貪惡行、瞋恚等煩惱,未與三善根相應的話,還不能稱之為「福德」。

四、「福德」與「福報」

  或許有人認為,某某人衣食無缺、資具豐厚,真有「福報」!但這樣的「福報」是否就等於「福德」?

《大智度論》有一段文透露了「福德」與「福報」這兩者的不同,如《大智度論》卷61(大正25488a9-13)云:

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然後更作。善法體不可與人,今直以無畏、無惱施與眾生。

  這段文牽涉到「迴向」的問題。有人說:「你好好修行,把功德全部迴向給我,然後你自己再繼續修。」試問這可以嗎?在《大智度論》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 也就是說:「福德」其實是不能與眾生分享的,但由福德所感得的「果報」,則可以與眾生分享。

  「福德」其實是一種「善法體」,這是善法,不是果報。如上所說,它是與三善根相應而廣行一切善法的身、口、意業,這樣的「善法體」並不是物質資具,怎麼可以轉給他人呢?真能給他人的,其實是由「善法體」所感得的果報,這種果報名之為「福報」。

  例如菩薩以不貪、不瞋、不癡來行布施,這樣的「善法體」,便能感得種種資具,可以用這些資具來利益眾生;或是菩薩以三善根來修持戒、忍辱、般若等,可以感得相貌莊嚴、智慧明達、辯才無礙,如菩薩有所說法,眾生也樂於信受。所以,經說「福德與眾生共」,其實這是果中說因;嚴格說來,是菩薩透過福德這樣的善法體所感得的果報(福報)來與眾生分享,用它來利益眾生!

  想要得大福報,就必須不斷地積集「福德」才行;反之,如果沒有持續不斷地累積福德,再大的福報也終有用盡的一天!

********************************************

[聖嚴法師講述]

景德傳燈錄,梁武帝問於菩提達磨:

「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達磨祖師曰:「並無功德。」

可知功德、福德,都是為了方便法門而說,本無定相,只有修、行佛法才能漸漸體會,千萬不要被名詞,所標示的義理迷惑了。

光在名字義理上打轉,是無法親證佛法:真空妙有的空性智慧。

聖嚴法師在《無量壽經講記》:

「布施、忍辱、持戒、供養三寶、孝敬父母、敬事師長、

普施貧病等,稱為修福。

看經、誦經、拜佛、念佛、打坐、聽經等,這是修慧。

只有落實福慧雙修,才是菩薩道的正行。


在《阿彌陀經》也說,眾生應當發願,願生西方安樂世界,

然在尚未往生之前,必須及時精進於,諸善功德的修行;

往生彼國,於得不退轉之後,仍當學習釋迦如來,倒駕慈航,來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修無量福德,度無邊眾生,功德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是不能以心量,亦不能以言語說。

「福德」是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

於法應無所住,如不住相之行善,其福德「不可思量」。


「無功德」這句話對一般佛教徒而言,陳義過高,難以接受。

但是菩提達摩是為了提醒梁武帝,齋僧、布施、起塔、建廟,當然是功德,不過不要執著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達摩希望能提昇梁武帝的境界,不要為了做功德,才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要做了弘法利生的事之後,認為那是功德,這樣才能超越自我,也才能得解脫。

有些人認為行善就是行善,該做就做,不求回饋,這種態度就不是為了求功德。無功德是否真的無功德?不是的。這好比一直存錢,沒想到要提出來。這就成了無量功德,功德更大。


「無功德」實際上是一語雙關:自認有功德的人其實功德很小;不計較功德、不求回饋,這樣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請參考《聖嚴說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