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為了教法的整體利益,也為能令更多的初學者遠離這些行為不當的密法上師,我等學徒應遠離瞋恨並以”為利教法”的動機,將其等人的不法過失,公諸於世;「以理知義、經驗證實」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有真實的能力去觀察或了解該學者是否平時有在修煉菩提心


為了教法的整體利益,也為能令更多的初學者遠離這些行為不當的密法上師,我等學徒應遠離瞋恨並以為利教法的動機,將其等人的不法過失,公諸於世;「以理知義、經驗證實」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有真實的能力去觀察或了解該學者是否平時有在修煉菩提心
2017.9.6

蔣揚仁欽 Jamyang Rinchen འཇམ་དབྱངས་རིན་ཆེན་
2017.9.6
問:老師,我的問題有關依師法,共有四題。
一、做為弟子的我們一定要將上師視為佛嗎?
二、認證師徒的關係之前,一定要做觀察嗎?
三、上師所說的話一定要聽嗎?
四、發現上師的問題該怎麼辦?
答:近期尊者剛在拉達克明確地表態了「依止法」與「恐嚇法」的不同。其緣起是由於某些心術不正的邪師們,以「密乘上師」的名義,利用弟子們的真誠信心,以喝斥及恐嚇的方式跟弟子們說:「你們毀謗或違背上師本意的話,將會違背三昧耶,墮落地獄。」最終騙取男女弟子們的財及色。

為此,我今日引用了印度論師馬鳴菩薩(Aśvaghoṣa) 所撰的《上師五十頌》(廣論中,法尊法師譯為《尊重五十頌》),也是後由比丘寶賢大譯師由梵翻藏的對堪版本,以及宗大師對於此論所做的解釋,該釋論的名稱暫譯為:《上師五十頌釋・滿足一切弟子所願》,做為依據,解除眾惑。
有人可能會問,《上師五十頌》乃密法典籍,未受灌頂之前不應參考,否則會有「宣說密法非器前」的過咎。宗大師駁:「無有此咎。」。

問一(做為弟子的我們一定要將上師視為佛嗎?)的答覆:不需要,尤其是在顯教的修行之中,我們絕對可以將自己的上師、師父視為非佛的登地菩薩,所以不需要視師如佛。然而,在密咒金剛乘中,的確說道了要將「傳授給自己灌頂的上師視為佛陀」。《上師五十頌釋・滿足一切弟子所願》云:「第二,以敬成辦(依止法)分八:一、供財物。二、視為佛。...」。

有人可能問,《廣論》不是說要視師如佛嗎?難道《廣論》是密法嗎?此時建議參考覺燈日光第一冊的198頁,尊者早已詳細解說。
問二( 認證師徒的關係之前,一定要做觀察嗎?)的答覆:一定要,而且要「自己」觀察,尤其是密法,否則雙方的三昧耶皆會受損。如馬鳴菩薩的《上師五十頌》云:「上師及弟子,同損三昧耶,勇士應初觀,師徒之相屬。」

所謂的「某某人幫我們觀察好了,我們只要接受即可」的說法實非合理,這樣一來,反而會傷害師徒之間的三昧耶。也正因為不容易觀察的緣故,於此,宗大師引用了續典的「觀至十二年」,且說:「若不能即知為器,應於長時間內觀察。」甚至為能凸顯「師徒應須相互觀察」的重要性,宗大師刻意在科判的時候說道:「須要相互觀察的理由」。

宗大師又說:「如果某人離悲心、具極大瞋恚、歡喜以身語之業傷害他人或記恨於心、極為傲慢、極貪諸物、於學處之中不守護三門,以及自己僅有少許功德卻(喜於)炫耀於他等人,皆不適合做為依止的上師。」

宗大師引用了《金剛帳》的第八品,且強調金剛上師必須守護密乘根本罪,不能破戒。若看其根本戒的話,我們應知,金剛上師每天早晚必須觀修空性不能間斷、不能棄捨利他菩提心、不能破壞具信心的眾生等。所以,上師怎麼能以自己的「不合正法」的行為,來破壞弟子們的信心呢?果真如此的話,該人就不值得我們依止。
另外,宗大師又說:「在比丘金剛上師、沙彌金剛上師,以及居士金剛上師三者之間,前者為上品、中者為中品,後者為下品。」
問三( 上師所說的話一定要聽嗎?)的答覆:不一定。馬鳴菩薩的《上師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依止法」及「恐嚇法」的區別也是在此。

《上師五十頌釋・滿足一切弟子所願》云:「那麼,上師交代的一切都要成辦嗎?」宗大師回:「上師所言雖然相應正法,但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成辦的話,應以言詞善巧解釋不能成辦的理由。縱使不能成辦,亦無過失。若師所言不相應正法的話,如前已述,應當解釋,不應遵循(師言)。」為此,宗大師引用了續典、戒經,以及《寶雲經》。《吉祥諸密總軌裝嚴》云:「文殊稱揚言:『於非善之業,以詞釋置捨』。」《毗奈耶經》:「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經》:「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總之,無論是在律行、大乘顯教的行為,或是密咒金剛乘時,上師所言不一定要無條件地接受,為能得知其義, 宗大師引用了這三種不同類別的經論。
問四( 發現上師的問題該怎麼辦?)的答覆:宗大師說:「不應以『我』為理由,而不敬(師)、言(師)過。」宗大師只說不應以個人的理由而言師長之過失。但是,為了教法的整體利益,也為能令更多的初學者遠離這些行為不當的「密法上師」,我等學徒應遠離瞋恨並以「為利教法」的動機,將其等人的不法過失公諸於世,第十四世觀音尊者也反覆教誡此義。這種說法實為尊者的睿智。也正因為如此,第十四世觀音尊者真不愧為藏傳佛教的最高法王。

追根結底,就是因為自己在一開始學佛時,因為自己沒有好好觀察此人,才會發生上述的種種亂象。雖然下述的內容 我已經說過了好多次,但還想再次地強調:「我知道您們很多人沒有機會觀察,也懶得觀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先不要依止,並將說法者視為學長。此時,從教理上,先以「大教典」為師;從修行上,先以「愛他心」為師。」
  
2017.9.6

問:學長跟我們說,弟子有能力去選擇自己的上師,就不用學法了,你就成佛了。就是因為智慧不夠,經論文的解釋相當困難,我們又常會斷章取義,只聽自己的答案,所以才要依止上師再來學習經論,道之根本為善知識啊!請問老師,到底是要先依止還是要先觀察?

答:就是因為不懂法義,自然沒有能力去觀察,所以我才反覆地說:「我知道您們很多人沒有機會觀察,也懶得觀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先不要依止,並將說法者視為學長。此時,從教理上,先以「大教典」為師;從修行上,先以「愛他心」為師。」

首先,應先了解法義,再去觀察上師、選擇上師。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上師,並非不用學法,更不能說就會成佛,成佛哪有這麼簡單。聲聞、獨覺的阿羅漢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上師,但非不用學習大乘法,更非已經成佛。
以愛他心的內容而言,先透過某人的講解,了解愛他心的性質、如何觀修、愛他心的生起之量為何等等。此時哪怕有再大的感動,先克制自己,不要馬上將此學者視為上師。聽聞愛他心的法義後,先以理由說服自己必須要去觀修愛他心,認知愛他心的重要性。之後,自己儘量去修煉愛他心,讓自己從心深處感受愛他心的價值,且生起內心深層的歡喜,並以自己的現前體驗證實了經論所說的愛他心。在這個「以理知義、經驗證實」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有真實的能力去觀察或了解該學者是否平時有在修煉菩提心,畢竟愛他心是菩提心的先提條件。

我們可以從這位學者的平日談吐、作為、小動作,以及自己的修煉細節等諸多問題,去觀察該學者是否表裡如一,還是僅僅在口頭上闡述經論的內容。

至於智慧的夠與不夠,真的跟有沒有依止善知識沒有直接關係,跟有沒有廣學經論才有直接關係。
依止善知識不一定會增長智慧,但是廣學經論肯定會增長智慧。同樣的,會不會斷章取義也跟依止善知識沒有直接關係,但廣學經論才是唯一的途徑,令我們不要斷章取義。

道之根本是善知識沒錯,之所以能夠增上大乘道地的功德的確得靠師長的指導。但是,大乘所有的道地功德,只能在菩提心自然任運成就之後才能算數。光是了解及修煉愛他心、增上愛他心功德的話,是不須要依師的,否則具足大愛的世間偉人都會成為佛教徒

同樣的,廣學經論可以透過「學長想」來去飽讀經論,不一定要「依師」。就像你們現在問我佛法的問題,我對此做出了回覆,你們就會多了一個角度去思惟法義。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們不須要依止我啊。
蔣揚仁欽(雖然本人盡力回答每個問題,但請不要將我的回答作為標準!我的答覆只是個參考,最終還得靠您們自己的智慧,配合著大教典及自己的經驗去做最後判斷。您們覺得我所說的有用,請廣傳;無用,請不予理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