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僧翻譯的結語-所以,如果我們能學習智慧,並且發願將所看見的一切
都當作善知識,藉此體會法的內涵,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可以如博朵瓦尊者一樣厲害-過於簡單-即沒有辦法將”發弘誓願”的意趣,完整的表達出來吧! 格西 格桑品措翻譯-其結論,就比較可以看出博多瓦在”發弘誓願”這篇章上,所要表達的意趣-即是要趨向”易於成佛”.
2019.6.27
護持福智僧團回歸正法聯盟- 摘"金"行動分享了 1 條連結。
2019.6.27
RE-福僧翻譯的結語--所以,如果我們能學習智慧,並且發願將所看見的一切 都當作善知識,藉此體會法的內涵,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可以如博朵瓦尊者一樣厲害!
@....>”發願將所看見的一切 都當作善知識” 這好像過於簡單-即沒有辦法將”發弘誓願”的意趣,完整的表達出來吧!
*反觀格西 格桑品措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所翻譯的博朵瓦格西《喻法集》的這則
“般若”- 其結論,就比較可以看出博多瓦在”發弘誓願”這篇章上,所要表達的意趣-
如歸納4點(通達法義/易生起的妙境相/得遇善知識 易證果位的方便圓滿教言/以信心、精進生起的出離心)-即若現世有這些徵兆,就是已發過弘願,反之,若無這些徵兆,現世要發,以具備這四者,易成佛.
---------------------------------
https://pei.gebis.org/【智者心中的智慧】/
【智者心中的智慧】
傳燈寺GEBIS
相傳,《喻法集》的作者──博朵瓦尊者在講法時,常常廣引譬喻,深入淺出,令聽眾無論老少,都聽到欲罷不能……
有一次,格西在講法時,有位小沙彌聽了實在太歡喜,馬上舉手,天真地問道:「師父!您講這麼多這麼稀有的《喻法》,您是從哪位師長聽來的啊?」
格西看了看小沙彌,笑著說:「《喻法》是 般若阿闍黎告訴我的喲!」所謂的「般若阿闍黎」,其實不是別人,就是指格西心中的智慧!
所以,如果我們能學習智慧,並且發願將所看見的一切 都當作善知識,藉此體會法的內涵,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可以如博朵瓦尊者一樣厲害!
(出自《喻法集.廣發大願.順喻第五》)
~《喻法集》選集系列013
******************************
格西 格桑品措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翻譯 博朵瓦格西《喻法集》
[發弘誓願 篇]
5.般若
一個小沙彌問博朵瓦:「你的這些很稀奇的喻法,是從那位阿闍梨處獲得的?」
博朵瓦回答:「是從般若阿闍梨處獲得。」
此處的般若阿闍梨,是指博朵瓦他自己的智慧。
(1)同樣,我們把一切的顯現,都化為教導我們的善知識,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以如此通達法義,也是成辦昔發大願的徵兆。
[@能夠這樣-如把一切的顯現,都化為教導我們的善知識,這也是因為以前發過大願的徵兆]
(2)無論修任何教法 都能在心續中容易生起的妙境相;
[@如同 第一則喻法 上師傳任何教言,弟子依其實修而易成就,此也是成辦了昔日的發弘誓願。]
(3)且遇講授此正法的善知識;易證果位的方便圓滿教言;
[@如同第三則喻法--遇到善知識時被納為心子,其傳授正法予我們]
(4)以信心、精進生起的出離心,
[@如同第二則喻法--修善時會自我鞭策;斷煩惱時令煩惱自然低頭,這也是成辦了大願。]
[@如同第四則喻法--能不顧衣食、不分春夏秋冬地來修行的話,這也是成滿昔所發弘願的徵兆。
此四者具足,則速成佛,故實現昔日所發弘誓願。 [@這都是以前發過願,現在才能具足]
--------------------------
*將發弘誓願的”順喻”摘出如下:
九、發弘誓願 有十一喻,順喻六,逆喻五
〈一〉、順喻六
中譯:似圓形糖 1野騾鞭
2
略釋:
1.似圓形糖
例如:吃圓形糖的任何方都是甜的。
同樣,我們實修上、中、下士道法都能成為煩惱的對治與成佛之因的話,就成就了先前的大願。上師傳任何教言,弟子依其實修而易成就,此也是成辦了昔日的發弘誓願。
2.野騾鞭
例如:野騾在草原上奔跑時就會甩起尾巴,這叫自鞭自催打;快停下腳步時就會回頭望望,這叫自嘴自扳回。
同樣,我們在修善時會自我鞭策;斷煩惱時令煩惱自然低頭,這也是成辦了大願。
中譯:抖出囊金 3固執也
4
略釋:
3.抖出囊金
一位居士向博朵瓦請法,博朵瓦非常歡喜地教授了很多法給他,並說:「我把囊中的金子全掏出來給你了,你要精進修行!」
同樣,我們遇到善知識時被納為心子,其傳授正法予我們,也是成辦大願的徵兆。
4.固執也
聽說:尼泊爾南部人與印度人的意志比我們堅定,他們化緣或拿工錢時不達到目的就會固執地站立著,死也不放棄。
同樣,我們也能不顧衣食、不分春夏秋冬地來修行的話,這也是成滿昔所發弘願的徵兆。
6.我之故事者
有些老人聚在一起在講說某某人、某某地、某某往事時,在旁邊聽故事的一小孩說:「我的故事現在還沒到喔!」
同樣,若我們往昔有發弘誓願、累積福德,現在就會得到成果;
若現在發弘誓願、累積福德,未來就會成滿其果。因緣足而生果,是因果緣起的本性。
故此時是為將來成辦滿願之際。《釋量論》云:「所有從因聚,比知能生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