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法語 一天的修行


作者cool810 (silence)

看板Buddhism

標題[法語] 達賴喇嘛法語 (260) 一天的修行

時間Sun Sep 21 18:40:55 2014



    為利自他一切有情到彼岸,需要聞思及修行。而修行是度彼岸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修之前又先要有所了解。故聞思修需要相依不分離的來行持,而且談到是要晝夜不空過的修持。



    修行可分為入座與下座;入座時,要緣所緣而修等等,是專一緣念某一特別所緣而修,這是入座修時;下座後,舉凡個人一天的工作,如吃飯、睡眠、休息等等一天24小時的作息,都能攝持在入座與下座的修行當中。因此一早起來,即要好好的發心,今天一定要做個名副其實的佛弟子,不會隨欲而轉,起心動念都要符合佛意;今天要利益他人,即使不能利益,至少也要不損害他人。



    唸誦佛經或唸誦功課等時,重要的並不只是持誦文句,而是要能思維,這點很重要。接著在漱洗或後續享用飲食時,都能藉此行廣大的供養。接著是正行,在自己一天所安排的工作裡,身處多變的工作場合中,仍要如同早上的發心,不能做損人的事情。為了培養賢善的心,要心存正直、清淨,以此度過人生的一天,工作時要這樣的態度,不論早上或晚上都要保持這樣的心,而且儘可能地早上早點起身,並思維佛陀的深廣道次第。



    到了晚上,完成一整天工作之後,於臨睡前回顧今天到底做了些什麼?若過得好,就隨喜此善,發起今後仍要持續下去的想法;若過得不好,就追悔懺罪,並承諾明天起絕不再如此,發起決定要改善內心的想法,直到睡前若能如此,將會在善心中入睡,如此就能讓睡眠也變成為善心。透過這樣的修持,能讓一日24小時都變成賢善。



作者cool810 (silence)

看板Buddhism

標題[法語] 覺燈日光:聞、思、修,之間的關係

時間Wed Sep 24 12:57:03 2014



《覺燈日光》道次第講授 成滿智者所願



達賴喇嘛尊者



摘自:〈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未懂佛所說的聖言及大論典教授的人會有這樣的說法:正行修道時,不需要反覆地觀察法義,只要止修就可以了,不需要觀修。只有在聞思時,才需要反覆地觀察。為什麼修的時候不需要反覆觀察?因為反覆觀察等於是分別心,這樣又是一種執著,會形成成佛的障礙。宗喀巴大師回覆說,這是完全沒有通達修行扼要的極大亂說。《莊嚴經論》說到:「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也就是先聽聞,後思惟,修行時是反覆地去串習之前思惟已生定解的內容。串習時有兩種方式;一是讓自己的心定在之前已決定的法義上,這叫止修當我們的感受慢慢消弱時,就要透過觀修,把之前決定的法義再看得更清楚,再次產生覺受。所以我們去串習已生定解的法義時,不是只定在這個法義上,還必須透過觀察,如此才會更強而有力,才有辦法現起真實義



    所謂修,必須先從他人聽聞,由他力之故,生起定解;之後自己將已聽聞的內容,以理由、譬喻等看是否有符合正因,透過思惟法義,以自己的力量來做決定。這些都是在聞思的階段,所以是由聞思而生起定解。生起定解時,就能遠離疑惑。反覆地串習這個已決定、遠離疑惑的法義,就叫作修,所以修就是串習的意思。



    串習時,有兩種方式:一是觀察,一是專注,這兩種方式都是修所需要的。所以對於聞思所抉擇義,大論師都現見有兩種串習方式:一是「不觀止住」,二是「觀慧思擇修」,即以觀慧的方式來串習。如果你說一切的串習方式,唯有透過專注而不需要思惟的話,那就等於是手持著一粒麥,卻說自己持有一切穀。



    講到聞所生慧,要先有聞,才有聞所生慧;同樣地,要先有思,才有思所生慧,要先有修,才有修所生慧。既是如此,要成辦修所生慧之前,必須先有修。這個修是依什麼而修?是依思所生慧的決定義而修。所以才有聞、思、修的次第產生。換句話說,越是多聞就有更多的聞所生慧;有越多的聞所生慧就有更多的思,由更多的思生起更多的思所生;由更多的思所生慧產生更多的修行,繼而成辦修所生慧。

    如果所修的內容跟先前所聞、所思的內容完全是兩碼事的話,那就等於聞思時,好像在學一般的知識,所修的則變成無關緊要的餘事。這就好比有個人叫我們往東邊跑,但是我們卻跑向西方一樣,二者毫無相關。如果是這樣,就等於破除了佛所說的聖言,佛的聖言說聞思修三慧的次第是決定的。這種認為修行時不需多聞、多思的亂說,是因為沒有通達佛陀聖言扼要才產生的。這等於是說,學了許多顯教或金剛乘經典的人,與完全沒有學過的人,在正修的時候是一模一樣的。認為「在修行時聞法或思惟法義都是過失」的見解,是完全錯誤的,如果堅持這樣的謬論,會很危險,必須防範。



    因此,所謂修行,就是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然不一定已成修所生慧,但這是修,這並沒有任何的相違。修所生慧和修是有差別的,修所生慧是奢摩他以上才有。在三界中,為欲界所攝的情況下是沒有修所生慧的,唯有色界所攝以上才有修所生慧。換句話說,沒有得到奢摩他,沒有得到初禪未到定時,因為還沒有修所生慧,難道就沒有修嗎?如果認為修所生慧跟修是一樣的,那就錯了,即使沒有得到初禪未到定,如只有九住心裡面最後一住心,也是有修的。在欲界所攝的情況當中,只有一種情況會有修所成慧,那就是在六地菩薩入大地時,那時由欲界所攝的心,依由菩薩非常殊勝的不共禪定力量,可以使欲界所攝的心形成修所成慧。除了這種特殊情況,所有欲界所攝的心都不是修所成慧,但仍然可以有聞思修。我們要知道其中的差別,這在《阿毗達摩論》裡面有說到。



    而且在《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裡面也有說到修的意思,「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就是讓心轉為要修的內容。「成彼體分」就是轉為這種體性,「或成彼事」是緣這個內容。就像我們修信心或悲心時,把能修的心轉為所修的信或所修的悲,轉為與信或悲同一個體性,這是「成彼體分」的意思。「或成彼事」,就像在修無常、空性時,當然心也是無常、心也是空性,但這不是說像轉為信、轉為悲的這種轉化,而是以所緣的方式來做觀察。



    有些西藏的大譯師在翻譯「修」時,也有翻譯成「串習」,所以修和串習是一樣的。

就像《現觀莊嚴論》裡面有說到「見習諸道中」,這裡的習(或串習)和修是同一個意思。而且慈尊菩薩也有說到:「抉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大乘修行者不只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連在修道時都要「數數思惟,稱量觀察」。明明慈尊菩薩已經如此說了,如果知道了,還說觀與修是相違的,那真的是無可救藥了。「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之「護」,是反覆觀察而守護其法義的意思。



    把反覆思惟而守護法義稱為修,許多經論都是如此,如《入行論》及《集學論》就有說到。所以不要把修的範圍限定在止修而已,那樣範圍就太小了,真正修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



    平常說話時會有這種語病:「我已經學了五部大論,我已經畢業了,現在要去深山閉關修行,不需要再學習大論典了。」這種講話的方式,就有點像宗喀巴大師破斥的那個謬論,好像去深山閉關修行跟學習思惟大論典沒有關係似的。這是我們時常會犯的語病,要加以注意。



    先前有說:修一定是止修,只有在聞思之時,才有思惟觀察,修時並沒有思惟觀察。

這是第一個謬論。第二個謬論:一切的分別都是執著,一旦執著就會成為佛道的障礙。支那和尚曾經說到這種謬論。如何破除這種說法,在下面的奢摩他章、毗缽舍那章會說到。

認為一切觀察都會障礙成佛,會對敬重諸大教典造成極大的損害。為什麼呢?我們看龍樹菩薩所著的理聚六論、月稱菩薩所著作的《入中論》、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法稱論師的《釋量論》等大論典,大部分是用因明的方式,反覆地思惟而立宗。如果思惟觀察會障礙成佛,豈不是說這些大論典所建立的思想對於修法是沒有用的?如果我們修行時完全用不上大論典的內容,那為何還要尊重大論典?沒有意義啊!所以,如果認為一切分別都是相執,都是一種執著,只要是執著都應該放棄,那等於是障礙了對一切大論典的尊重,間接毀謗了一切大論典所闡釋的法義。這是聖教隱沒的極大因緣,是敗法的主要因緣。



    有時候續典中有說到「分別即妄念」、「相執即無明」、「執取即謬因」等,讀到這些經文時要特別小心,要了解在此的「執取」、「妄念」、「相執」指的是什麼。並不是所有的執取都是錯的,這個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支那堪布的「一切分別是相執」是什麼?他認為一旦有「這個東西、那個東西」的想法時,自性執著就會跟隨著產生。所以他認為我們執取任何一件東西,就自然會看到這個東西的自性,也會執取這個東西的自性。他把「這個東西」和「這個東西的自性」混為一談,即分不清楚有與自性有,所以一旦執取了它的存在,就等於執取了它的自性存在,因此說一切的執取都是相執、都是實執。但實際上並不是只要有都是自性有,有和自性有是不同的。這點沒有弄清楚,就會產生上述的謬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1534625.A.67B.html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