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減弱,是否有違於依止法呢; 信心所的定義
之前強烈的信心,如果說得過分一點,是基於幻想、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無知上的,那麼此時信心的減弱,是否有違於依止法呢?
2017.3.7
造化純陽 發表於 2017-3-4 21:08
如果說,張三以前認為他的上師成就很大、是地上菩薩、是聖者,因此對上師很有信心,但是後來逐漸發現上師其實並不見得一定是聖者菩薩,然後就對上師的信心沒有那麼強烈了。那麼也可以說之前強烈的信心,如果說得過分一點,是基於幻想、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無知上的,那麼此時信心的減弱是否有違於依止法呢?
笨者之帚 發表於 2017-3-5 21:04
造化純陽 發表於 2017-3-4 21:08
如果說,張三以前認為他的上師成就很大、是地上菩薩、是聖者,因此對上師很有信心,但是後來逐漸發現上師其 ...
你覺得呢?
如果說,張三以前認為他的上師成就很大、是地上菩薩、是聖者,因此對上師很有信心,但是後來逐漸發現上師其 ...
你覺得呢?
造化純陽 發表於 2017-3-6 19:31
笨者之帚 發表於 2017-3-5 21:04
你覺得呢?
我覺得是。
但我不敢確定,期望能看到大德的相關開示。
你覺得呢?
我覺得是。
但我不敢確定,期望能看到大德的相關開示。
magearcher 發表於 2017-3-5 12:53
本帖最後由 magearcher 於 2017-3-5
13:03 編輯
笨者之帚 發表於 2017-3-4 20:05
如果按照大成就者傳記這類最嚴格的標準,就需要懺悔,否則,除非有了極大的邪見與惡念,一般來說不必。
...
感謝師兄的好建議,很適合我等需要工作的人。但是“如果按照大成就者傳記這類最嚴格的標準,就需要懺悔”,這句話沒看懂。懇請師兄明示。
笨者之帚 發表於 2017-3-4 20:05
如果按照大成就者傳記這類最嚴格的標準,就需要懺悔,否則,除非有了極大的邪見與惡念,一般來說不必。
...
感謝師兄的好建議,很適合我等需要工作的人。但是“如果按照大成就者傳記這類最嚴格的標準,就需要懺悔”,這句話沒看懂。懇請師兄明示。
笨者之帚 發表於 2017-3-5 21:05
magearcher 發表於 2017-3-5
12:53
感謝師兄的好建議,很適合我等需要工作的人。但是“如果按照大成就者傳記這類最嚴格的標準,就需要懺悔[/ ...
就是那種最嚴格的,對上師有一絲一毫懷疑都會懺悔那種,目前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我們這類普通弟子可以不必考慮。
感謝師兄的好建議,很適合我等需要工作的人。但是“如果按照大成就者傳記這類最嚴格的標準,就需要懺悔[/ ...
就是那種最嚴格的,對上師有一絲一毫懷疑都會懺悔那種,目前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我們這類普通弟子可以不必考慮。
雲水堂主 發表於 2017-3-7 07:37
五十一心所之一的“信”怎麼定義?
**********************
作者cool810 (silence)
看板Buddhism
標題[心類] 《心類學》:十一善心所之「信心所」
時間Wed Feb 3 11:25:05 2016
摘自:《心類學顯要》 倉忠仁波切
三、講說十一善心所 「十一善心所」群組中有: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 捨、不害,共十一者。
平常大家都說「要發善心」,那麼是要發起什麼「善」?
如果心續中有「十一善」心所隨一,就是已經生起善的心類。
「十一善」心所,如上本文所示,共有十一者。
(一)
信性相:「勝解、清淨與欲求隨一,並且傷害不信之作用的認知」,是「信」的性相。
分類:勝解信、清淨信與欲求信,三者。
平常說對三寶有信心、對業果有信心,那麼,「信」的性相是什麼?必須清楚「信」 的性相。
「對三寶有歡喜心」是不是「信」?是「信」的分類中何者?所以,必須觀察「歡喜 」、「信」之間有何差別?有三句或四句差別?
比如:一位大師不是我的上師,可是我對他有歡喜,但不一定是「信」;
但是,對於 自己上師有歡喜,一定是「信」。
又如,對四聖諦有歡喜,不一定是「信」。
又如,對父母有歡喜,但不是「信」。
所以,應觀察「歡喜」、「信」的差別,可以從事例上作觀察。
-------------------------
「信」心所,可分類有三:(1)勝解信、(2)清淨信、(3)欲求信。
(1)「勝解信」是:緣三寶的功德、業果不欺誑、四諦的取捨等,心專住於決定此等是存在的,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樣的認知就是「勝解信」。
此中,緣於四聖諦的取捨,
應取的是「道諦」和「滅諦」,因為二者是解脫的「還滅因果」,是我們必須取受、需要的;
應捨的是「苦諦」、「集諦」,因為二者是輪迴的「 流轉因果」,是我們必須捨棄、不需要的。
又,「勝解信」有二種:
(i)鈍根修行者,認為佛經中這麼說,並且上師的教授一定不欺誑,透過上師的教授而產生緣於三寶、業果、四聖諦的「勝解信」,決定且不會改變的信心。
(ii)利根修行者,先了解三寶的功德、業果、四聖諦的內涵之後才產生「勝解信」
,就是透過「量」的助伴而生起「勝解信」,這是非常殊勝的。
(2)「清淨信」是:緣到境上的功德並且珍愛,又有歡喜相。
此中,「所緣」(境 )一定是善的,因為造惡一定不是歡喜。
如,「清淨皈依」是緣三寶的功德並且珍愛,又內心有歡喜。又如前說,必須觀察「 歡喜」、「信」的差別。
(3)「欲求信」是:緣到境上見有某種功德,自心想有能力獲得,是一種具有欲求行相的信。
「欲求信」是最重要的。 比較「勝解信」與「清淨信」,希求解脫、希求成佛之「欲求」,則是類似「欲求信 」。
與菩提心相應的「欲求」心所──欲求無上菩提、佛的功德,由於內心有此「欲求」
,而能有「欲求信」。
有「欲求」才會產生「欲求信」,沒有「欲求」不可能產生「欲求信」。 生起菩提心的「所依」有二:
(1)「身所依」、(2)「心所依」。
此中,「心所依」又分有四:
(1)對佛寶的信。
(2)歡喜修菩薩廣大道。
(3)安忍修菩薩道之忍辱。
(4)大悲。此四者是生起菩提心的「心所依」。
如,真正的出離心是:希求離開輪迴痛苦獲得解脫──此是希求解脫的「欲求」,由此「欲求」才會對解脫產生「欲求信」。
又如,菩提心是: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是希求無上菩提、無上佛果的「欲求」,由此「欲求」才會對菩提心產生「欲求信」。
◆ 有沒有這種情形──心續中現前對三寶的信,同時又現前煩惱,如現前貪或瞋? 心續中現起對三寶的信,不論時間的長短,當下不會現起煩惱與隨煩惱的部分,所以內心會有喜足、滿足的覺受。
◆ 以凡夫而言,心續中生起對三寶的信,當下這個心的體性已經離開「煩惱習氣」嗎?
主要是清楚:以凡夫而言,心續中現前「信」之時,其體性已經離開「煩惱習氣」嗎 ?當心續中生起對三寶的信,煩惱的習氣是隨眠的狀態,也就是,煩惱是習氣的體性,習氣就是隨眠的狀態。那麼,有離開「煩惱習氣」嗎?並沒有。所以,應當理解為:心續中生起的「信」時,當下能離開「煩惱」,因為當下沒有現前煩惱,而未來能離開「煩惱習氣」。
總之,作二種觀察:
(1)心續中現起「信」時,當下「信」的體性是已經離開「煩惱」與「隨煩惱」,未來能離開「煩惱習氣」。
(2)以「離開煩惱習氣」的體性而言, 它不是煩惱習氣,而是善,所以說為「離開煩惱習氣」。也可這樣理解。那麼,觀察有沒有斷除「煩惱習氣」?並未斷除。但是,因為未來能離開煩惱習氣,所以說為「離開煩惱習氣」(「離開煩惱習氣」的體性而言,它不是煩惱習氣,而是善)。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2/03/2016 13:02:47
推文會自動更新,並會自動捲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