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儘管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試著以悲心去說明清楚-以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內涵吧!即在菩薩戒46戒也有提到有謗要說明清楚,而不是不管境界怎麼樣,都閉口不說吧! 遇到邪師惑眾時,另一種更上位的選擇,是破邪顯正。


儘管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試著以悲心去說明清楚-以這才是真正的菩薩道內涵吧!即在菩薩戒46戒也有提到有謗要說明清楚,而不是不管境界怎麼樣,都閉口不說吧! 遇到邪師惑眾時,另一種更上位的選擇,是破邪顯正。
2020.9.8


忍辱就是什麼都不要說嗎?末學想請教大眾的想法?
----------------------
   不是,在不動怒下說明清楚。
釋道興   不是,忍受住無知者的羞辱 還不動心才是
    以上二位大德說的即是
Sang    何謂不動心
釋道興    不與受遮蔽矇眼者共舞
Sang    不動心何來共舞?
釋道興   邏輯上是說明不共舞 才能不動心
Sang     眼不見為淨
釋道興    我不做如是說。但是眼不見為淨是一個過程,要經歷的階段。
Sang     所以您覺得還是要先遠離境界
Yoo    以初修道者是必須先遠離境界,但不是究竟(暫時壓伏煩惱),而真正要斷除內心煩惱,唯有證得空性智慧。
   以菩提心觀一切眾生
   以悲心待一切眾生 ·
   佛在過去世為忍辱仙人時,面對歌麗王的屈辱只.嚴刑.宰割。。。佛對國王只有悲心,唯一心願只願成佛時能度國王。
Sang   您覺得遇到問題還是不說還是比較好?
    我會選擇說明,但不求對方認同
Sang    我同意您的想法
釋道興   找對的人說
Yoo   忍辱不在於要不要說,主要是以何動機去面對才是關鍵,尊者法王也說,如果對方的言語行為是對佛教有傷害,懷著悲憫之心也要去呵斥對方。
Yoo    以一般凡夫的我而言,最怕的不容易檢點的是我愛執操控,這必須要注意的,如果是真的悲憫之心去處理,那都是正確的。
Sang    儘管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也要試著也悲心去說明清楚,我覺得這才真正的菩薩道內涵,這在菩薩戒46戒也有提到有謗要說明清楚。而不是不管境界怎麼樣都閉口不說。

Yoo    有謗要說明清楚。而不是不管境界怎麼樣都閉口不說。---如果沒安立好自己的動機,最後可能自己會內傷,別人卻毫無損傷,再說一次,不是不能去講,而是心懷悲憫心去說。

    若無愧於心,受衆人毀謗,為匡正法,如如不動者為忍辱。忍辱波羅蜜 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密。

簡簡   忍辱,是一種修行的選擇;但遇到邪師惑眾時,另一種更上位的選擇是破邪顯正。
末學對一般眾生在我身上的傷害會選擇前者;
明顯看到惡勢力在傷害眾生時,會選擇後者。
    同感
Richard    不要太多情緒化,看清楚事情,想講就講
忍辱的目的是什麼,能夠降低我執嗎?
不害心的回應,不是給自己委屈

釋性白
  
廣論跟入行論裡面都有解釋了,對治瞋煩惱、我愛執。跟說不說話沒直接關係
Sang    釋性白 您的意思是主要是看心?
Hungyen     釋性白 廣論-下士道?
--------------------
Sang
  
阿彌陀佛。末學會刪除一些好友,希望大家能夠更好。
    看來是帶不動這群猴子了
Sang   非也,透過你們的回答我會更確定怎麼做,而不是單方面的說法。
    真是好方法 圓融無執向
Sang    是啊,有的話可以不用參考,有的話值得一聽,只要正確即是。

Lihua
….. 佛教提倡忍辱。忍辱的真實含義是指:不忿怒、不結怨、心不懷惡意。但忍辱並不等於是面對暴力侵害、面對侵略無動於衷。
就如同社會上提倡愛心,不等於對犯罪姑息一樣。這其實是兩回事。
談到這個,我們就直接說說戰爭。看看佛教經典中是如何教導打仗的。
如何護國保民行無畏佈施   除了戰爭之外,我們再看看佛教中談到殺人的問題。
《瑜伽師地論》: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複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複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于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湣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于諸有情。無有慈湣。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湣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湣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複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複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湣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大意是這樣的:
如果菩薩見到有強盜劫匪、準備殺人、劫財,這時候菩薩會考慮,用種種方便,隨自己的能力,阻止這種惡行。甚至會直接用殺人這種極端方法來阻止惡行的發生。

如果菩薩見到有權的官員對待人民非常殘暴,沒有慈悲,這時候菩薩會隨自己的能力,去想辦法廢黜這個有權之人。

如果菩薩見到盜賊肆意花費搶劫來的財物,那麼菩薩會隨自己的能力去劫奪財物,奪取的財物歸還原主。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佛教的理念有了更為真實的理解。佛教的忍辱並非等於不反抗、不鬥爭。佛教提倡的是不憤怒、不結怨、不心懷惡意。

在這個前提下,怎麼處理事情,是方法的問題。

在佛弟子來看,維護和平、抵抗侵略,是止惡。是行無畏佈施。是對惡人也好、對無辜的人也好都是不懷惡意的。是由慈悲而發動。為了保護、為了和平、為了他人的利益。

普通人的戰爭多是因為憤怒而發動、為了復仇、為了爭奪利益。這兩者的區別就是在這裡。
但千萬不要以為佛弟子不會打仗、不會反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