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主觀後後道,定益前前道-蔣揚仁欽; 廣論書中的一切前後安置不一定是決定前後順序的生起次第;觀修次第不是叫我們走到哪裡,就修到哪裡,是先要全面性的熟悉認知; 以自身的經驗欽佩佛的悲智功德,同時,你也會打從心底地感恩指導菩提心及空正見的師長,方能做到「視師如佛」。


主觀後後道,定益前前道-蔣揚仁欽; 廣論書中的一切前後安置不一定是決定前後順序的生起次第;觀修次第不是叫我們走到哪裡,就修到哪裡,是先要全面性的熟悉認知; 以自身的經驗欽佩佛的悲智功德,同時,你也會打從心底地感恩指導菩提心及空正見的師長,方能做到「視師如佛」。
2019.6.27


主觀後後道,定益前前道



問:『「主觀後後道,定益前前道。」尤其把觀修的重點擺在菩提心時,一切前前道將自然生起。

相反地,如果只知道生起次第,而忽略了觀修次第,心想:「尚未堅定依止善知識等前前道,又怎麼能生起菩提心等後後道。」

如此一來,此生就只能成為下士道者,恐與「共」下士道者無緣矣!』

這是您在覺燈日光的譯者序中提及的觀點,可否對此多做解釋?


答:根據《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四大內容: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的入門菩提心,以及毘婆舍那的空正見,

上文的「後道」也可理解為廣論上士道的核心內容——菩提心,「後後道」理解為廣論末端毘婆舍那的空正見;

「前道」理解為廣論的共中士道,「前前道」理解為廣論的共下士道。


次第有兩種:生起次第及現觀次第,

後者就是譯序中的觀修次第。如,集苦道滅 雖是生起次第,佛卻只為眾生說觀修次第——苦集滅道。

上士道的菩提心前,要先生起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前,要先生起共下士道,如是的生起次第是決定的。如四百論說:「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這種的先後決定順序 才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次第」廣論書中的一切前後安置 不一定是決定前後順序的生起次第

譬如,下根者先有菩提心 再生空正見,上根者先有空正見 再生菩提心,所以菩提心與空正見之間 並無絕對的先後順序。


同樣的,視師如佛、暇滿義大、念死無常、因果不爽、觀三惡苦,彼等之間也無絕對的先後順序。
念死無常或深信因果之前 要先視師如佛?豈有此理?

據我近二十年的觀察,許多廣論學員因分不清楚何為生起次第、現觀次第,以及廣論書中的前後安置之間的差異,錯誤地認為:「若未發起視師如佛的證量前,根本不須花時間及精力觀修菩提心及空正見,只要好好聽師長吩咐的指示就好。偶爾聽聽菩提心及空正見的深奧妙法,結下善緣,種下一顆善種子就夠了!」

如果您還繼續這麼錯下去,對不起,五十年後的您,仍會陷於僅與菩提心及空正見結緣的狀態,還不能以自力漸增菩提心及空正見。

還有,心想「沒有出離心 就不會有菩提心,所以現在的我應只觀出離心,出離心生起後 再觀菩提心吧!」

平日不觀菩提心,只觀出離心的話,當您生起非造作出離心的那一天起,便是進入了聲聞乘或獨覺乘,只會成為中士道,恐與「共」中士道無緣矣!

觀修次第不是叫我們走到哪裡就修到哪裡,而是先要全面性的熟悉認知!觀音尊者一直對弟子們語重心長地說:「要在心中反覆思惟成佛之道的整體輪廓,從而留下圓滿道次的良好習氣。」這真是金玉良言啊!

再問:若無絲毫菩提心及空正見的感受,豈能體會佛的悲智功德?若不能體會佛的悲智功德,豈有視師如佛的基礎?

反之,視師如佛前,雖不需要生起自然任運的菩提心及空正見,但至少要對菩提心及空正見有所感受吧!這種由自力發起的一絲絲感受,絕非來自結緣的心態,而是來自每日的堅持、一點一滴的努力。因此,無論在任何階段,初學者也好,資深的金剛乘瑜伽師也好,但凡相應大乘種姓者,於一切時中,務必要以觀修菩提心及空正見做為主要的修行目標。

具體地說,如果每天只有三個小時的觀修時間,身為廣論學員的我們應該如何依照觀修的次第安排呢?

我會這麼分配:

利用一小時觀想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的內容,其中包括視師如佛、暇滿義大、念死無常、因果不爽、觀三惡苦,以及十二因緣,其主要目的是為能斷除今世及後世的貪執。

再利用另一個小時學習空性方面的論著,讓自己有更多的資訊能夠更好地觀修空正見。

止修時,我會根據平日的生活經驗反覆內觀煩惱為何依賴自性執著,其主要目的是為能親眼見到煩惱可被根斷的可能性

最後,再利用另一個小時觀想愛我執之過、愛他心之德,感恩非己之他人的存在。因為唯有他人的存在,方能消滅這個無始以來的終極仇敵愛我執。爲使恩人,尤其是討厭的對象,能夠早日遠離煩惱的控制,不僅對彼等心生憐憫,我更要積極地完善自己、成就無上菩提。

若問:如果某日太忙,只有兩個小時的話怎麼辦呢?

那我會以一個小時思惟空正見,另一個小時思惟菩提心。

如果某日因突發事件只有一個小時的話,又該怎麼辦呢?

那我會以三十分鐘思惟空正見,三十分鐘思惟菩提心。

長時間這麼堅持觀修,慢慢的,您會找到生活的重心,發現人生的意義。這就是「暇滿義大」。

十年後的你,不僅會以自身的經驗欽佩佛的悲智功德,同時,你也會打從心底地感恩指導菩提心及空正見的師長,方能做到「視師如佛」。

逐漸的,因為念死無常,你會開始擔心時間不夠用,因為菩提心及空正見是多麽的珍貴,唯有好好把握剩餘的人生,多多留下這兩顆心的習氣。

這種的安排就是「主觀後後道,定益前前道」的意思


「我福報不夠啦,還是好好聽上師的話就行!」唉,講難聽點,這就句話還真體現了什麼是「福報不夠」!

大教典再三說到,聞思修才是生起證量的正因。所以發起菩提心及空正見的主因不是福報,而是自己每日的聞思修之堅持。

蔣揚仁欽(雖然本人盡力回答每個問題,但請不要將我的回答作為標準!我的答覆只是個參考,最終還得靠您們自己的智慧,配合著大教典及自己的經驗去做最後判斷。您們覺得我所說的有用,請廣傳;無用,請不予理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