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金女洗腦福智帶來的省思-在沒有足夠智慧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很難判斷遇到的老師是否真的擁有智慧; 事實上不僅是老師,任何傳承也都有其優缺點,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和心靈,有足夠的勇氣去質疑自己所抱持的信念,包括共修團體,老師和自己;其實人生中最大的背叛,是把生命的自主權交給了別人,受騙的經歷本身,變成了我們的良師,因為它把真理帶回到我們身邊,它要求我們審視人生


金女洗腦福智帶來的省思-在沒有足夠智慧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很難判斷遇到的老師是否真的擁有智慧; 事實上不僅是老師,任何傳承也都有其優缺點,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和心靈,有足夠的勇氣去質疑自己所抱持的信念,包括共修團體,老師和自己;其實人生中最大的背叛,是把生命的自主權交給了別人,受騙的經歷本身,變成了我們的良師,因為它把真理帶回到我們身邊,它要求我們審視人生

2018.8.3




@淫金女洗腦福智帶來的省思:

『剛走上精神成長道路時,很容易把上師、老師投射成理想父母的形象,人們在尋找心靈導師有時會有這樣的投射,有一個人能解決你所有的人生問題,因為對小孩子來說,父母就像男神、女神一樣無所不能,成長的過程,孩子失望地發現父母不是神,但是潛意識裏要找男神女神的需求可能仍然在我們心裏。』

問:為何靈修者那麽容易被上師和組織剝削?
如何開顯出可以免於被人為教派及組織剝削的日常實修智慧?
為何如此之多的人都不願意去培養日常實修智慧呢?

: 我的觀察是,容易被剝削的人大多懶於閱讀、
不想靠自己去深究,傾向於倚賴和美化精神導師,
藉此來使自己變得有安全感和美感,也就是內在小孩不太想長大。基於此理,古往今來修行一向是真正成熟的人才能駕馭的,
而這當然不意味內在小孩不會長大,
只是在道途上付出的學習代價比較大了一些吧!(胡因夢)

走上心靈成長的道路,我們大部分人都需要老師的指引。
有人求助於哲學、心理學,也有人在宗教裏、靈性團體裏尋找。
與此同時,各種假大師風聲水起,亂象叢生。
我們真的需要尋找上師嗎?需要怎樣的上師?
如何才能擁有明辨智慧,找到自己的明師?

上師原是宗教名詞,梵文“Guru”,是指給我們指出方向的人,
幫助證悟和卸掉負擔的人,通常認為,我們可以有很多上師,
但是根本上師只有一位,本文中的上師泛指精神導師

我們有宗教的需要,讓心靈澄明的需要,
有探究生命本來意義的原始動力,
人們內心的需求五花八門,
於是成就了社會為我們提供各式各樣的精神產品,
文化力量也助長了這種情況。

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尊崇父權文化,
不鼓勵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從小就習慣於被安排、被指導,變得只會尊崇權威,沒有明晰的自我的概念。
面對今天更為自由、紛繁覆雜的世界,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向,
無所適從,一心渴望被拯救,渴望追隨一位上師,
把自己交托出去。

交托,是逃避的心態,我們要信任老師的教導,
幫我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不是完全交托,
一個好的老師不是讓你依靠的,
而是教導你去找到自己對困境的解決辦法。

信眾不等於修行者,修行者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具理想人格。
清醒地投入宗教、靈性修行的人這樣說。
可是,很多人進來之後,在混亂的環境當中迷失了。

有位身心靈專業學員說:我以前會有妄想,
自己哪天也要成為老師,受人尊敬愛戴,
在這一行的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
靈修目的是讓生活過得更好,可是很多人卻在追求神通,
覺得修了什麽法門就比別人有優越感,填補不足的自我價值感
又或者假藉靈性之名追逐其世俗權利之名。

他仍然在尋找上師。我特別想找到自己的上師,
渴望有位名僧,將自己一棒喝醒。

按藏傳佛教的傳統,拜上師是非常謹慎的事,之前要考察12年。
而許多人剛接觸靈修,就渴望像現在快速發展的物質世界一樣,
在精神層面也快速成長,抱有這樣的心態很容易

讓我們看不到真相,遇上假大師。

傑克·康菲爾德在《狂喜之後》中闡釋了類似的深度自欺的現象:
質疑老師的言行,常會觸及我們內心的陰影和深埋的傷痛。
就算整個陰暗面暴露在眼前,我們還是會裝作沒看見。

只因自己內心的渴望和理想主義作祟,
我們就斷然背棄心靈明智的呼喚,不肯順從自己真實本性。

上師是人,但是我們潛意識裏卻期望他是超越常人的,
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很多人描述上師時的意象與父母非常相似。

人們在尋找心靈導師有時會有一個想像,
有一個人能解決你所有的人生問題,對小孩子來說,
父母就像男神、女神一樣無所不能,成長的過程,
孩子失望地發現父母不是神,
但是潛意識裏要找男神女神的需求可能仍然在我們心裏。

剛走上精神成長道路時,很容易把上師、
老師投射成理想父母的形象。


這種弟子/來訪者對上師/咨詢師的投射,
在心理治療中被稱為移情
但是在宗教、靈修團體裏並不強調這個部分。
在學生的極力推崇下,老師也很容易自我膨脹,
走向權威崇拜的道路。

一旦你追隨某一個人,你就停止了對真理的追求。
克裏希那穆提非常反對偶像崇拜,
但是,這位著名精神導師的個人生活也受到很多質疑:
生活日益奢華,女友眾多,還與好友的妻子有長達幾十年婚外情。


那,還能到哪裏去找上師呢?

我們希望上師超越常人,但是這種心理最容易被假大師們利用:
顯示神通、奇蹟;敢於解釋一切、預測未來,把自己神化。

但真相是人格完善的人只是以極小的概率存在,
而人性的特點是:很多人想扮演上師。


從經典中汲取力量,在朋友當中照見自己,
在思考當中糾正錯誤,把曾經的錯誤當作人生財富。
比找到一個具體的上師俯首帖耳好得多。

雖然皈依上師有這麽多潛在的問題,老師仍是不可缺少的。
修行甚至比動大腦手術還要覆雜和詭異,
人真的需要一位嚮導。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中這樣說,
選擇上師,就像選擇一位能共創家庭傳承婚姻的伴侶。
未經分析就選擇上師,也會為你制造麻煩。

我們需要導師智慧的指引,
但是我們卻常常將領袖魅力與智慧的混淆,
有些人可能具有魅力但並不智慧
具備智慧之人不見得外表光鮮、聰明或很有能力——
這份智慧可能來自謙卑淳樸的心,展現在不起眼的生活中。

傑克·康菲爾德說:問題是,在沒有足夠智慧的情況下,
我們往往很難判斷遇到的老師是否真的擁有智慧。
尤其是過去的年代,人們與靈性、宗教的接觸很少,
分辨能力也比較弱。

好的上師什麽樣?宗薩欽哲仁波切認為,
上師會顯現的一般特質包括:他很慈悲、關心你,
對於理論和修行都有完整的了解,有不中斷的上師或教法傳承;
他不會以任何理由、用任何方法占你的便宜;
也許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他關心別人超過他自己

而他的弟子這樣形容一位上師:當你在一個人面前,
突然發現自己的醜陋、傲慢、自私、愚蠢,而他並沒有指責你,
只是讓你自己發現。他有可能做你的老師。
因為發現這些,你才會下決心改變自己。

這樣的上師非常少,我們不得不接受,人都有其局限性。

創立家庭系統排列的一代宗師海靈格,
也因為在課程中安排靈媒的參與而備受質疑。
他的學生這樣回應:我們要學的是老師做得夠好、
對我們有幫助的東西;老師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他自會付出代價
在現實裏我與他無需連接,但會用繼續研發和傳播的方式
表示對他的尊敬和感謝。

事實上不僅是老師,任何傳承也都有其優缺點,
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和心靈,有足夠的勇氣去質疑自己
所抱持的信念,包括共修團體、老師和自己

傑克·康菲爾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進入聚會所練習瑜伽的女人,經歷流產慘痛事件後,
詢問上師,聚會所在暑熱期間嚴格執行的養生攝食法(斷食)
是否造成她流產的原因。老師聽聞惱怒之余,
竟當著數百學生命她站起,公開宣稱:她與丈夫享受性愛歡愉,
卻把流產的事怪罪到瑜伽頭上。或許她根本就不適合當母親。

多年深信不疑的信仰,頃刻間轟然崩塌,她因此離開聚會所。
經過很長時間的釋放悲傷和憤怒,內在深刻的反省,
她終於明白:其實人生中最大的背叛,
是把生命的自主權交給了別人。

受騙的經歷本身變成了我們的良師。
因為它把真理帶回到我們身邊。它要求我們審視人生
學習明辨智慧,言行誠實,審察自己的理想和錯誤,
以及內心生起寬恕之心。這正是世間罕有的豐富教誨。

作者:張茵萍
原載:《心理月刊》
Niseema
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