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視師如佛,不如視師如醫;廣大信眾顛倒妄想中的奶媽哺乳-不便明說的社團經營;到處是一時如初戀夢遊般的師慈徒孝,又一時如失意愛人般的反目成仇;我們真的不能好好地在這短短的人生中愉快地一找個”人形師父”,只把他看成是你的隔居名醫,好好恭敬相處,好好互相利用麼?法王的「視師如佛」的教誡,在2000年5月的”福智之聲103期”刊出過,但現在福智之聲的網路版,已經沒有刊出這篇.


視師如佛,不如視師如醫;廣大信眾顛倒妄想中的奶媽哺乳-不便明說的社團經營;到處是一時如初戀夢遊般的師慈徒孝,又一時如失意愛人般的反目成仇;我們真的不能好好地在這短短的人生中愉快地一找個人形師父,只把他看成是你的隔居名醫,好好恭敬相處,好好互相利用麼?法王的「視師如佛」的教誡,20005月的福智之聲103刊出過,但現在福智之聲的網路版,已經沒有刊出這篇.

2018.8.31


演講通知

【題目】視師如佛,不如視師如醫

【講者】寳僧法師

【地點】上海亞町文創藝術空間 上海市昆明路640

【時間】922日下午3

【報名】掃一掃,加入下面的群


【提要】

大師說:「對成就解脫而言,再沒有什麼比上師更重要的了。就是現今世上所有要先學才會的事,沒有師傅都不行,何況我們剛剛從惡趣出來,現在要去從未到過的地方,如果沒有上師怎麼可以?」

於是,依師之道被擺在一切道次第教授之首,成為一切欲系統進入學佛之道的第一課。

然而,經典教授中的依師之道都是以真心欲從初階而志向成佛(甚至是為真正志向即身成佛)而設計的。

其中觀師之相,弟子之承事,講授聽聞得道理,無不是向此究竟目標而言者,仿佛師如馬巴,徒似密勒。

然而,以這麼究竟的標準,對於今日城中絕大多數以五欲為人生為歸旨,只不過是在茶餘飯後偶生解脫之遐想,而憑念三句歸依 叩十萬大頭 或讀幾章大論 就已經是老修行大師兄的 城中佛教愛好者而言,那樣的事師之道,不是口中彌陀,就是團契口號。

而更多更多者,不過是廣大信眾顛倒妄想中的奶媽哺乳,不過是各位法師不便明說的社團經營

於是,一時或宅舍或蘭若,無論初春立秋,三九三伏,到處是一時如初戀夢遊般的師慈徒孝,又一時如失意愛人般的反目成仇,此此彼彼,莫能出此怪圈。

真的沒有辦法了麼?我們真的沒有另一種思路,沒有另一種適合現代人的依師之軌麼?我們真的不能好好地在這短短的人生中愉快地一找個人形師父,只把他看成是你的隔居名醫,好好恭敬相處,好好互相利用麼?

我想和大家重讀一遍《菩提道次第》中的「乙一、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之法」,看看智者所安立的全圓之道中,有哪些是我們能現今(生)即用,哪些是我們可盼望未來(生)實行的。

*****************


請問法師專區


2015/12/22    17662

問題敘述:《廣論》雖有明確開示佛的身、語、意、業等功德,我還是無法了解什麼是佛。那我怎麼可能將師父、上師視為一個我所不了解的形象?

又有一說:「諸佛境界唯有諸佛了知。」所以,凡夫的我根本不可能了解佛是什麼,那怎麼視師如佛呢?

回答:

我們可以透過佛陀的傳記,以及佛陀在過去生行菩薩道的故事,來了解佛陀。透過學習經論,會更深廣地了解佛果是如何成辦的道理,以及了解成佛所有的功德利益。所以,必須長時地去聽聞、學習,如此便會了解佛的圓滿。

經論所說「諸佛境界唯有諸佛了知」的意思,是指有情無法以「現量」1證達佛所有的功德,但還是可以用「比量」2去了知的。

了知佛德圓滿,在此之上要視師如佛的話,可以參考《掌中解脫》,其中有說明成立上師為佛的理路及依據。

但是為什麼要視師如佛呢?《廣論》32頁第6行說:「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主要指我們要通過對上師修信、觀功德,而斷除觀過的心。觀功德,依止善知識才會得到學佛的真實利益。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出對上師觀功德的習慣,並努力斷除求過失之心。

【註】

1.現量:不須依靠正理,僅僅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能清晰地了達事物的心識。

2.比量:不能用五根(眼、耳、鼻、舌、身),而要透過正理去理解,才能了達事物的心識。對我們凡夫來說,比量雖然是模糊的,但是為了要了解甚深道,一定要先生起比量,最後才能串習到現量。

解答法師:釋如行

----------------------

RE-透過佛陀的傳記,以及佛陀在過去生行菩薩道的故事,來了解佛陀

….> 真的可以透過佛陀的傳記,以及佛陀在過去生行菩薩道的故事就生起 視師如佛!

RE-用「比量」去了知的
…..>
若還需要用比量去了知,那就一開始先不用視師如佛!

********************

http://blog.xuite.net/putisin10/happylife/22340898-【分享】達賴喇嘛對「視師如佛」的教誡%E3%80%80

【分享】達賴喇嘛對「視師如佛」的教誡 200902182125

資料來源:《福智之聲》第一○三期(第六頁第十二頁)

[2000.5月出刊]

……> 這篇法王的「視師如佛」的教誡 在20005月的福智之聲103就刊出過, 但現在福智之聲的網路版,已經沒有刊出這篇.

---------------------------

《法王對「視師如佛」的教誡》  ■譯自達賴喇嘛之《修道三要註釋》

   佛陀開示:「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鍊截磨金,信受非唯敬。」意即接受教法,不能依靠盲目信仰,必須透過理智抉擇,就像買金子的人須先鑑定金子的純度一樣。

   本文摘自法王之《修道三要註釋》,主要是針對「視師如佛」此一殊勝教法,提示學佛弟子應以何態度面對。法王指出:「把上師的一切行為看成完美,如果不透過正確的抉擇,很容易變成上師及弟子的毒藥。

   法王開示:身為弟子,若以智慧,善巧地表達對師長的信心和恭敬,固然會有極大的功效,但是,如果單有信心而無智慧指引,則易產生煩惱,乃至斷送法身慧命。故「視師如佛」應以謹慎的理智和聖教量去加以辨別,切莫過份迷信和無條件信受!…..[文長 請自行點閱]

….> 為何金女上任,要將法王的開示,不刊出.難不成2000年法王的開示,還不如200512月福團如行的解釋嗎?
******************


寶僧法師,俗名羅勁松,1969年出生於浙江。籍貫廣州。1991年移居香港,不久正式接觸佛教。
由於對學習佛法的熱情難減,該法師在1996年到2004間,一直旅居印度和中國康藏地區,依照藏傳佛教傳統的教育形式,先後在Karmapa International Buddhist Institute、塔公佛學院、爐霍壽靈寺、Drepung Loseling Monastic Institute等佛教著名學府,學習藏傳佛教中迦舉、寧瑪和格魯等不同派系的基本教義及相關主要基礎著作,並於1999年在塔公佛學院老堪布 曲吉紮巴座前,舍姓求真,出家為僧。
在求學期間,法師從藏文中譯出《大乘經莊嚴論寶鬘疏》(彌勒頌,薩迦無著賢釋)、《中觀莊嚴論(根本頌及句解)(寂護頌,米旁釋)、《心經.顯義寶光釋》(拉讓巴格西.阿旺殿達釋)、《因明問答寶藏述記》(桑木旦著)、《所知名相.新學理門》(桑木旦著)
法師目前正在就讀德國萊比錫大學印度學博士,主攻佛教因明。並正在為作為佛教因明學根本論典的《釋量論》編寫注釋。

---------------------------

寶僧法師於1999年出家,入藏學習數年。後往印度沙拉寺,哲蚌寺學習正統辯經。

出家至今,由藏文翻譯成漢文出版了[大乘經莊嚴論寶鬘疏] [藏傳佛教般若中觀因明寶鬘集]

近年,曾被沙拉昧堪薩仁寶哲和噶瑪巴指任為即場中文翻譯。

法師繼完成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  

碩士畢後轉而就讀德國萊比錫大學印度學博士,研究梵文本的法稱因明.

2018130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得獲通過。畢業論文(關於《釋量論》的梵英節譯)更獲評最優異成績(summa cum laude).
-----------------------------------


[節錄]

[@寶僧法師]的德國求學之旅可以說是從這貼開始的。坎坷九年。中間許多轉折,許多辛苦,終於完成了。
我於[2018]130完成了博士論文答辯,得獲通過。畢業論文(關於《釋量論》的梵英節譯)更獲評最優異成績(summa cum laude).
這個成績,總算勉強可以向當年支助過我的所有朋友有所交待(中間差點完成不了時,我還真想過如何見江東父老呢)。
餘不冗言,有緣的,見面詳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