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應、破窗效應-盲目的附和多數人的說法,缺乏理性的判斷、壓抑內心的想法、不敢“做自己”等狀況; 不良的環境現象,如放任不管,無形中會誘使人們變本加厲的仿效,導致狀況更加惡劣;任何用“供養”為藉口,誤導眾生“捐款”,都是“貪”的行為舉止,是嚴重的“因果罪”,是有可能被判下“地獄”的,請不要不信邪
2017.11.5
2017年10月25日 13:18 ·
網友來文分享:羊群效應、破窗效應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通常被暗喻為,盲目追隨多數人所喜愛的、所認同的、或所追逐的東西。而不曾思考那些東西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或是否適合自己…。
由於這種“行為模式”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 或跟從“大眾”的思想行為,因此也稱做“從眾效應”。⋯⋯
由於這種“行為模式”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 或跟從“大眾”的思想行為,因此也稱做“從眾效應”。⋯⋯
這種“從眾心態”,可從“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證實。他們發現影響人們是否“從眾”的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見解的“人數多寡”,而非想法本身“是否正確”…。
有此可見,人們趨於附和“大多數人”認同的想法,而不願意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能勇敢的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
有意思的是,假如大眾認同的“社會價值”是錯誤的見解時,盲目的跟隨,會有怎樣的“共業”呢?
有意思的是,假如大眾認同的“社會價值”是錯誤的見解時,盲目的跟隨,會有怎樣的“共業”呢?
法國科學家亨利•法布爾,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將幾隻松毛蟲放在一個圓形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
然後又在離花盆不遠處,灑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觀察顯示:松毛蟲很自然的,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緣,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
可悲的是松毛蟲走了七天七夜後,因為飢餓與勞累,一隻又一隻筋疲力盡地倒下死去。
這個實驗證明一個很荒謬的事實:這些松毛蟲中,竟然沒有一隻想到要“改變一下路線”。
而缺乏“智慧”的結果,是無法意識到:只要稍微的“改變”…,走出花盆邊緣。松毛蟲就能吃到賴以填飽肚子的松葉,而不至於“餓 死”…
然後又在離花盆不遠處,灑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觀察顯示:松毛蟲很自然的,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緣,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
可悲的是松毛蟲走了七天七夜後,因為飢餓與勞累,一隻又一隻筋疲力盡地倒下死去。
這個實驗證明一個很荒謬的事實:這些松毛蟲中,竟然沒有一隻想到要“改變一下路線”。
而缺乏“智慧”的結果,是無法意識到:只要稍微的“改變”…,走出花盆邊緣。松毛蟲就能吃到賴以填飽肚子的松葉,而不至於“餓 死”…
這種“盲目”的附和多數人的說法、“缺乏”理性的判斷、“壓抑”內心的想法、不敢“做自己”…等等狀況,說明現今“社會價值”下的“羊群效應”。這種“效應”出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
比如在“宗教”層面上,只要聽到某某“上師”具有超能力可以幫信徒灌頂開悟,某某“法師”具有神通可以看“前世今生”,或某某”禪師”法力無邊可以隔空治病…等,便一窩蜂的盲目崇拜。完全失去理性的判斷真假,與盲目地讓“迷信”完全掌控心識,終將隨人操縱…
比如在“婚姻”的層面上,“從眾效應”會明顯的出現在“虛榮的面子”問題上。
這種“面子”因素,常會主導“擇偶”條件。因此很多人在談“戀愛”,或選擇“婚姻對象”時,不自覺的會偏向選取符合“社會價值”的“面子條件”,而不是“個人”真實的“感情”。這種以“條件”取向結合的婚姻,必會產生很多怨偶。
因為真實的婚姻生活,是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每天的點點滴滴…。
夫妻間若沒有“感情”基礎,缺乏“愛”的滋潤,勉強湊合在一起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磨心的。
因為“一輩子”很長,“人心”很脆弱。這種孤獨的脆弱,會在夜深人靜時、在面對挫折時、在想說話時、在寂寞時,偷偷的現形…
而終體會到“內心”真正的渴望,可能就只是一個能“陪伴”…,願意放下一切聽你講話…,或肯忍受你“情緒”上無理取鬧的人。而這些都因為“愛”…
這種“面子”因素,常會主導“擇偶”條件。因此很多人在談“戀愛”,或選擇“婚姻對象”時,不自覺的會偏向選取符合“社會價值”的“面子條件”,而不是“個人”真實的“感情”。這種以“條件”取向結合的婚姻,必會產生很多怨偶。
因為真實的婚姻生活,是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每天的點點滴滴…。
夫妻間若沒有“感情”基礎,缺乏“愛”的滋潤,勉強湊合在一起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磨心的。
因為“一輩子”很長,“人心”很脆弱。這種孤獨的脆弱,會在夜深人靜時、在面對挫折時、在想說話時、在寂寞時,偷偷的現形…
而終體會到“內心”真正的渴望,可能就只是一個能“陪伴”…,願意放下一切聽你講話…,或肯忍受你“情緒”上無理取鬧的人。而這些都因為“愛”…
所以“羊群效應”的心態是盲目的…
“做自己”…
做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要人云亦云的當“牆頭草”…
“做自己”…
做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要人云亦云的當“牆頭草”…
什摩耶 榕
2017/10/9
2017/10/9
********************************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不良”的環境現象,如放任不管,無形中會誘使人們變本加厲的仿效,導致狀況更加惡劣。
比如一棟建築物,原本只壞了幾個窗戶。
可是那些窗戶若不盡快修理好,很可能短期間內,會有更多的窗戶陸續被破壞。更嚴重的,甚至會有人闖入建築內,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縱火。
可是那些窗戶若不盡快修理好,很可能短期間內,會有更多的窗戶陸續被破壞。更嚴重的,甚至會有人闖入建築內,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縱火。
同樣地,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若不清洗乾淨,很快的,牆上就會被畫滿亂七八糟的東西,或被寫滿不堪入目的字眼。
社區中,最常見到的是街上本來只有少許垃圾,可是一兩天後,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垃圾,人們“理所當然”的視此處為“垃圾堆”。
社區中,最常見到的是街上本來只有少許垃圾,可是一兩天後,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垃圾,人們“理所當然”的視此處為“垃圾堆”。
所以當然順手將垃圾丟棄在這裡。這些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佛門”現今的亂象,就像是“破窗效應”,堆滿“貪瞋癡”的垃圾。
可悲的是這些垃圾都用“美麗的謊言”,一層又一層的裝飾…。仔細的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垃圾充滿“錢”的蹤影…
可悲的是這些垃圾都用“美麗的謊言”,一層又一層的裝飾…。仔細的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垃圾充滿“錢”的蹤影…
而這些“蹤影”其來有自,主要原因是“供養”與“佈施”的真正意義被嚴重誤導。信徒心甘情願的捧上大把鈔票,認為是“供養三寶”,是行“六般若”的“佈施”。
可是實際的狀況卻是,讓“貪”玷汙了“佛門”的殿堂。
可是實際的狀況卻是,讓“貪”玷汙了“佛門”的殿堂。
是怎樣的“迷思”,把“供養”與“佈施”這麼神聖的意義,扭曲了呢?到底“供養”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而什麼才是“佈施”呢?
“供養三寶”是對“佛、法、僧”的“尊敬”。其主要的意義,是“感恩”的心,是感恩“三寶”開示,讓眾生得以了解“人生之苦”,來自於“自己”的造業。
“供養三寶”是對“佛、法、僧”的“尊敬”。其主要的意義,是“感恩”的心,是感恩“三寶”開示,讓眾生得以了解“人生之苦”,來自於“自己”的造業。
所以要以“恭敬”的心,遵循“佛”的教導。以“虔誠”的心依仗“佛法”來修行。以“感恩”的心,感謝“僧侶”的指導。
所以“供養”的意義在於培養“感恩的心”。因此“一杯水” 、“一朵鮮花”…,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真意”,都是至高無上的“供養”,並不是“錢”才是“供養”。
所以“供養”的意義在於培養“感恩的心”。因此“一杯水” 、“一朵鮮花”…,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真意”,都是至高無上的“供養”,並不是“錢”才是“供養”。
而任何用“供養”為藉口,誤導眾生“捐款”,都是“貪”的行為舉止,是嚴重的“因果罪”,是有可能被判下“地獄”的。請不要不信邪…
“佈施”是指任何對他人有意義的“協助”,都是一種“佈施”。
比如一句“勸善”的話語,一個“溫馨”的微笑,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忙…等,都是“當下”最有意義的“佈施”。
比如一句“勸善”的話語,一個“溫馨”的微笑,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忙…等,都是“當下”最有意義的“佈施”。
因為一個想做“壞事”的人,可能你的一句“善言”而打消念頭。
一個心情在谷底的人,可能你的一個微笑,而重燃信心。一個…
所以“佈施”是“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善心”、“善行”、“善意”,才是如實的行“六般若”的“佈施”,並非“捐錢”才是做“善事”。
一個心情在谷底的人,可能你的一個微笑,而重燃信心。一個…
所以“佈施”是“勿以善小而不為”。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善心”、“善行”、“善意”,才是如實的行“六般若”的“佈施”,並非“捐錢”才是做“善事”。
而修“六度”時,“般若”貫穿所有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般若”是什麼呢?“般若”是“智慧”。
所以“修行”要運用“智慧”實踐行,而不是“盲目”的跟從,莫名其妙的被“誤導”,當了冤大頭還以為是做“功德”。
這種雖說是被誤導的“供養”或“佈施”,但實際上是促使他人成就“貪的行為”,是陷入“愚癡”的“業障”,對“修行”無益,反有可能遭“因果報應”…
這種雖說是被誤導的“供養”或“佈施”,但實際上是促使他人成就“貪的行為”,是陷入“愚癡”的“業障”,對“修行”無益,反有可能遭“因果報應”…
所以為了還我“佛門”的“乾淨”與“清淨”,請有心重整“佛法於世間”的同修們,審慎每一分錢的“供養與佈施”…
什摩耶 榕
2017/10/10
什摩耶 榕
2017/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