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覺燈日光” 第一冊
達賴喇嘛尊者 教授
蔣揚仁欽 翻譯
[節錄]
敦巴仁波切曾說:「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
我們應該好好地觀察這句話。什麼叫作「四方道」?
于四方道,很多《廣論》的傳承上師對四方道有不同的解釋。
最主要是說,當我們修學某一個法門時,當下也能夠帶動其他法門,能夠明顯地體會到。例如修菩提心時,因為修菩提心之故,自然而然地帶動出離心,放棄對今世及後世的貪欲等等,這就叫作四方道的修持。
以我的經驗來講,在觀修依止善知識時,單純串習《廣論》中所說的依止善知識的幾頁內容,這當然沒有錯,可是感覺沒有什麼力量,視師如佛的心很難生起。但如果我們能結合歸依,透過歸依,可以思惟三寶的功德,再更深入些,可以思惟空性的道理,由此而體會佛陀的智慧功德;可以由思惟菩提心的功德,體會到佛陀的悲功德,思惟到我們的善知識如同佛一樣具有悲智的功德,這樣的話,感受會不會很強烈呢?
所謂四方道的修學就是如此,雖然正修的是這個內容,但在當下卻能體會到下下或上上一切道支。
為什麼以四方道為喻呢?就像我們這個坐墊,它是四四方方的,你要抓起它,並不需要四邊都抓,你只要抓住其中的一邊,就可以把它拉過來。同樣的道理,雖然道之正體、道之支分看起來好像是別別的,可是當你在修道之正體、道之支分的任何一個法門時,自然能夠牽動其他所有的法門完全地呈現,這是真正體會到聖教無違的殊勝。
所以四方道的修持非常重要,我們的修行必須具有這種殊勝功德,才能避免造作謗法等惡業。
---------------------------------
---------------------------------
大瑜伽師菩提寶說,真正懂得教授,並不是只了解手裡拿著的一卷經函,而是通達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了斷除今世及後世的貪著而說、是為了讓我們獲得解脫而說、是為了生起菩提心而說,彼此完全沒有任何的矛盾,互相隨順,這才是真正地瞭解「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同樣地,大依怙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說:「我在一個坐墊上,用盡我身、語、意所有的精力,像是身、語、意已經碎為微塵,以此大精進力,好不容易今天才瞭解一切的經論皆為教授。」
所修的法和所學的法一定是一樣的。有人學習教理十幾年,可是閉關修行時,學了十幾年的佛法居然派不上用場,而另外去修一套閉關的法門,這就是區別講法與修法兩者的過失。
三大寺的學生們,其實你們在修學般若及中觀時,沒有比它更為殊勝的《廣論》可學了。看《現觀莊嚴論》的禮贊文就可以知道,禮贊文短短的幾個偈頌就已經包含了三士道一切的內容;禮贊文中說:「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在講到智慧深見的法門─離一異正因─時,也有說到中觀思想。而在七十義開始時又說到:「發心及教授,四種抉擇分,正行之所依,謂法界自性。諸所緣所為……」,講到了菩提心的廣大行教授。
《現觀莊嚴論》的教授確實非常殊勝,非常善巧地引導著我們,不是嗎?尤其是在現代,教學佛法時,如果能配合著《現觀莊嚴論》的教授去教學,會有很大的利益。
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說到:「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因為肉眼可以看到世間基本的因果緣起,所以從這裡開始引導,讓人們知道什麼叫緣起見。透過基本的因果緣起,再慢慢地讓人們瞭解更細微的、互相依賴的緣起和唯名的緣起,最後才能瞭解到二諦雖異體但同性的道理。[1]
透過二諦異體同性的認知 再來學習四聖諦,對四聖諦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否則,只會覺得佛陀講了四聖諦,內心卻沒有什麼感受。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我們的痛苦是由因緣產生,我們想要的快樂也是由因緣產生。這個因緣來自哪裡?是來自於善惡。輪回的根源是無明,透過對二諦的認知,從而瞭解真相並非如無明所執的那樣,如此才能對滅諦產生強大的信心。
否則,雖然大論典裡說到了滅諦的定義、分支、界限等,但我們只是從詞面上去瞭解,並沒有體會到大論典的內涵。相信了滅諦之後,證得了這種滅功德和證功德者,稱為僧寶,但此時只是有學道的僧寶,到了究竟果位,則為無學道僧寶。
透過對二諦、四諦的瞭解,三寶的內涵才會非常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們才能體會佛所說的教法是多麼殊勝圓滿。之後再反觀善知識的功德,視師如佛的心才會非常強而有力,也才能真正體會暇滿是如此難得。
要知道,如果不瞭解佛法的架構、基本道理,硬要接受視師如佛或暇滿義大等,實在太困難了。那只會是口頭上的知道、字面上的認知,並沒有辦法真正體會。
《現觀莊嚴論》說了許多重點,例如:「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就包含了不應貪著今世、不應貪著後世。在七十義中,先說了發心、教授,之後說到了抉擇分……,真的是把整個修行次第都完整說到了。
《現觀莊嚴論》非常深奧,用詞非常簡潔且強而有力,就像《現觀莊嚴論》的根本經典─《般若經》─一樣。講述道次第,沒有比《現觀莊嚴論》更為殊勝的了。
《廣論》與《現觀莊嚴論》唯一的差別是,《現觀莊嚴論》在解釋這些重點時是分開的,而《廣論》則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非常善巧地安排了次序。
經過《廣論》有次序的整理後,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是在哪個能力範圍,相對應的,我現在主要應該修學什麼,之後我會增長到哪裡。除此之外,《廣論》裡面並沒有《現觀莊嚴論》沒講的內容。
如同袞堅喇嘛蔣揚協巴所說,五部大論中,最主要的是《現觀莊嚴論》。確實是如此。
我們有時候因為不知道大論典的內涵,會覺得《現觀莊嚴論》的內容好像觀修不起來,但是觀修《廣論》,一下子就能將整個次序浮現出來,這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通達《現觀莊嚴論》。透過《廣論》的上師口訣,我們才更清楚地明白《現觀莊嚴論》中所要表達的內義,才有辦法把《現觀莊嚴論》這個聖言視為對自己有益的教授。
我對三大寺的學生說,格魯派非常排斥所講法和所修法不同。這不只是說說罷了,我希望在實踐上,所說的法和所修的法都應該一致才對。如果我們修行時,所拿的經典是《廣論》,或《略論》,或《三主要道》,而辯論時,手拿的是大論典的內涵,好像與《廣論》無關,是這樣認為的話,那就錯了!
如同賈曹傑著作的《現觀莊嚴論》注釋,在禮贊文的部分談到,在學習《般若經》或《現觀莊嚴論》時,應該配合著《廣論》一起學習。如果能自然而然地覺得,針對《般若經》內涵的辯論就是針對《廣論》內涵的辯論,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覺得非常殊勝,這是我們應該要達到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