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這句話有四個內容,說的是佛的四身。

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這句話有四個內容,說的是佛的四身。
摘自《入中論略講—至第五菩提心》月稱論師 造/法尊法師 譯
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宗大師  )菩提心者,《釋論》引經云:「如自所達法性,願諸有情皆能了達,此所發心,名菩提心。」此僅緣菩提心所為之一分。《釋論》又云:「應發如此心,願我拔濟一切世間皆令出苦,決定成佛。」此未緣所得菩提,亦僅是相之一分。當如《釋論》於說依大悲心生菩提心處所說:「正法甘露妙味之因,永離一切顛倒分別為相,一切眾生親友體性,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此文顯說緣所得之菩提。故應許為利一切有情,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乃為圓滿發心之相。本論疏亦作此說。《現觀莊嚴論》所說亦同。
(青增格西 講記) 真正的菩提心是認為:「為了利生一定要成佛,不成佛不行。」所以是為了利生 想成佛。
但是《自釋》所說的菩提心不是這樣,《自釋》引《法遍行經》的用語是「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自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雖然引用的經文很長,但是整段話的重點只有這句話。其意是「這一切法都是空,我自己了解這一切法都是空,希望有情眾生也能夠了解空性。」
這句話表達的是希望眾生都了解空性,說的是利生而已,沒有具備菩提心的二個條件,所以不是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說到「如自所達法性,願諸有情皆能了達,此所發心,名菩提心」,只是緣到二個條件中的一個,只是緣一邊而已。
    另一邊的內容則要配合《自釋》後面所說的內容來看。
《自釋》「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
這句話有四個內容,說的是佛的四身。
會說我們具有如來藏空性,我們的心性是空,
透過修道諦,至初地時會變成滅諦,這個滅諦再發展上去,成佛時稱無住處涅槃。
因此,在修菩薩道時,有滅諦與道諦,
至成佛時,道諦會變成智慧法身屬於心法,滅諦會變成自性法身屬於常法。
佛的色身部分分報身與化身
報身是如我們常見穿戴纓絡的觀自在或度母等,化身是如世尊這樣的佛。
所謂的報身是指福報之身可以享受自己福報之意。
報身的弟子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所以說法時就可以傾囊相授、盡情發揮;
化身就要看弟子的根器,跟不同的眾生講不同的法,是應化機而生,也就是,報身的說法對象有限,化身說法對象則涵蓋廣泛。
我們的身體由父精母血而來,心是從前世而來,二者是分開的,
佛的色身不是如此,色身是智慧形成的,本質是智慧,所以是來自於法身。
因此,心透過滅除染污的部分達到滅諦,因為清淨所有的染污,所以智慧達到最究竟的情況,
這個智慧再產生出報身與化身,所以報身與化身 類似法身的果。
《自釋》中
出生正法」是描述法身,因為其他二身是從他出生;
「甘露妙味」是說報身,因為報身可以恣意說法,說的都是甘露妙語,不必觀機而說法;
「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是說無住處涅槃(滅諦),因為遣除了一切煩惱障、所知障;
「成為一切眾生親友」是在說化身,
「一切眾生」表三乘的一切眾生,
因此《自釋》的這段話說了四身。
    說「為利有情願成佛」,成就怎樣的佛?就列舉了這四個。雖然想成就像世尊一樣化身、想成就報身、想剷除所有的邪分別,達無住處涅槃這些希望都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最好的是「出生正法」,即想得到一切遍智。
說「願成佛」時,第一個就是要想達到遍智,圓滿地說,就是把「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四個內容加入。
    《現觀莊嚴論》清楚地說到,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才是菩提心。
《自釋》這段文說希望眾生都懂空性,這個想法類似「為利有情」。後面所說的希望得到佛的四果,這個想法類似「願成佛」。
也就是《入中論》將菩提心定義的二個部分分開來說,在此處說了一半,在後面說了另一半,二者若不配合來看,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但是月稱菩薩引《法遍行經》「如自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菩薩所發此心,名菩薩菩提心」,說這就是菩提心,因此我們解釋時要說:這個是菩提心的一方。
也就是菩提心要有二方,一方是利生,一方是想成佛,二方面加起來,以利生的動機想成佛,才是菩提心。
很多經論在描述菩提心時,會一直闡說利生的部分,如此處月稱菩薩所說的一樣,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發心;有時候則會一直闡述佛果的部分,如《廣論》講述四因四緣時說,見到佛菩薩的功德就很想成就佛果,說這個就是菩薩發心,但這也不是真正的發心,只可以說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所謂利生 就是前面說的,要引導他人至解脫道、成佛道,其他的不是利生。此處「希望眾生都能了解空性」,為何是利生?因為它和解脫道、成佛之道有密切關係,但是這個只是例子之一,同樣的情況,在《般若經》中也有。如希求讓眾生都行布施波羅蜜多等六度、希求眾生都得涅槃之果等[1],這種希求就是利生的心。而很希望眾生得涅槃,很希望眾生行六度等,用其他的方式都行不通,只有自己成佛才有辦法達成。
    我們為何要成佛?因為佛也不是全能的,如果佛也是全能的,已經成就了很多佛,不需要我們成佛。
因為眾生與諸佛的關係都不太一樣,有些佛可以調伏的有情,有些佛不見得能調伏。例如在因地上,二個人相互有違緣,是累劫的對頭,當二個人都成佛了,這尊佛的弟子就不能去依止另一尊佛,會有違緣產生,這些細微的因緣十分奇特
這個在般若乘中未宣說,但在密續中有宣說。因此,因為有些眾生與諸佛沒有緣,使他們未被諸佛調伏,或許我們與他們有緣,當我們成佛時,就有辦法調伏他們,所以我們要成佛。如前所說,利益有情的方法是得到遍智,有了遍智就有能力、技巧調伏其他眾生。可是仍會有人發心追求各式各樣的化身,想以其化身度脫從色究竟天到地獄的眾生。也有人想如阿彌陀佛一樣,希望自己能成就佛國淨土,其中的眾生都具有五神通,聽懂一切法,因為生在那裡的眾生都成為圓滿的根器,如此說法也較為容易。雖然想法上有各式各樣的發願,但是重點仍在於遍智,如果缺乏了遍智這樣的內涵,光是追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就會有追求明星的感覺。所以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想法 要由遍智去思考,在此之上,再有成就報身、化身的想法就會很好。




[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第二分歡喜品第二:「……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善安立盡虛空界法界世界一切有情。皆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當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等安立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諸有情類。令住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或住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乃至或令入無餘依般涅槃界。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