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和觀察修之間的區別在哪裡?[1]
且格瓦拉 發表於 2009-6-22 23:32:48
思和觀察修之間的區別在哪裡?
將這個問題分解:
首先,思和觀察修的對境是否相同?
a,是否都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我們知道聞思修中的聞 通常是指聞法意,但“思”除了思考法意之外,是否還包括思考普通的境?比如一個杯子,甚至一個美女?如果包括,那“思” 和觀察修的區別在那裡?
如果不包括,可能會帶來邏輯上的問題:例如首次見到美女,是否直接可以從“聞”來的知識,不經過思,直接進入觀察修?
b,是否都可以針對法意?思肯定是可以針對法意的,觀察修則一定是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的,但觀察修是否可以針對法意?
b,是否都可以針對法意?思肯定是可以針對法意的,觀察修則一定是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的,但觀察修是否可以針對法意?
如果是,思和觀察修的區別在哪裡?
如果否,也會帶來類似的邏輯問題,聞思而來的法意,不經過觀察就直接串習和止住修?
我們通過聞法舉一,通過思維反三,但法意是很複雜的,反三依然不會夠的,比如一些隱蔽分的內容。
其次,思和觀察修的過程是否相同?
觀察修需要入座?好像沒見到這種說法。
再次,思和觀察修的目標是否相同?
思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思慧,而觀察修的目的,是為了產生覺受,進一步止住修的時候,把這覺受止住。思慧和覺受的區別,是什麼?
請師兄們不吝賜教!
其次,思和觀察修的過程是否相同?
觀察修需要入座?好像沒見到這種說法。
再次,思和觀察修的目標是否相同?
思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思慧,而觀察修的目的,是為了產生覺受,進一步止住修的時候,把這覺受止住。思慧和覺受的區別,是什麼?
請師兄們不吝賜教!
行願居士 發表于 2009-6-23 09:21:59
於《菩提道次第廣論》義,若細觀察複作思惟者,
觀修原因、如何修法等,自宗殊勝別法獲定解。
單僅溫習所緣憶念修,非是此中所謂觀察修,
此複心中默記諸文句,思惟其義,亦非觀察修。
道之體性、次第、數量等,牢記心中,回憶體如何,
次第如何、數量又如何,亦憶念修,非是觀察修。
當知觀察修義,如前說,立一所緣類,成所修本,
複次以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數數應觀察。
譬如我等於諸悅意色,因何而美,數數思惟時,
生起猛利貪欲、於貪境,作觀察修,故增現前貪。
如是再再思惟某仇敵,如何于自作諸損害理,
嗔恚漸增、此即於嗔境,作觀察,故嗔恚覺受盛。
..............
詳見:http://www.guanglun.com/download/fulu03.htm
個人感覺就是一個字:轉。轉心的是觀察修,不轉心只是思維了。(不過在轉字前加一個動字可能更圓滿些,沒有感動,也蠻難轉的)
廣論有一句話: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有沒有觀察獲定解就看有沒有隨轉修心要了,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 本帖最後由 行願居士 于 2009-6-23 09:32 編輯 ]
觀修原因、如何修法等,自宗殊勝別法獲定解。
單僅溫習所緣憶念修,非是此中所謂觀察修,
此複心中默記諸文句,思惟其義,亦非觀察修。
道之體性、次第、數量等,牢記心中,回憶體如何,
次第如何、數量又如何,亦憶念修,非是觀察修。
當知觀察修義,如前說,立一所緣類,成所修本,
複次以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數數應觀察。
譬如我等於諸悅意色,因何而美,數數思惟時,
生起猛利貪欲、於貪境,作觀察修,故增現前貪。
如是再再思惟某仇敵,如何于自作諸損害理,
嗔恚漸增、此即於嗔境,作觀察,故嗔恚覺受盛。
..............
詳見:http://www.guanglun.com/download/fulu03.htm
個人感覺就是一個字:轉。轉心的是觀察修,不轉心只是思維了。(不過在轉字前加一個動字可能更圓滿些,沒有感動,也蠻難轉的)
廣論有一句話: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有沒有觀察獲定解就看有沒有隨轉修心要了,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 本帖最後由 行願居士 于 2009-6-23 09:32 編輯 ]
喜饒讓波 發表於 2009-6-23 13:39:31
原帖由 且格瓦拉 於 2009-6-22 23:32 發表 http://www.gelu.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將這個問題分解:
首先,思和觀察修的對境是否相同?
a,是否都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我們知道聞思修中的聞,通常是指聞法意,但“思”除了思考法意之外,是否還包括思考普通的境?比如一個杯子,甚至一個美女?如果包括,那“思”和觀察修的區別在那裡?如果不包括,可能會帶來邏輯上的問題:例如首次見到美女,是否直接可以從“聞”來的知識,不經過思直接進入觀察修?
b,是否都可以針對法意?思肯定是可以針對法意的,觀察修則一定是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的,但觀察修是否可以針對法意?如果是,思和觀察修的區別在哪裡?如果否,也會帶來類似的邏輯問題,聞思而來的法意,不經過觀察就直接串習和止住修?我們通過聞法舉一,通過思維反三,但法意是很複雜的,反三依然不會夠的,比如一些隱蔽分的內容。
其次,思和觀察修的過程是否相同?
觀察修需要入座?好像沒見到這種說法。
再次,思和觀察修的目標是否相同?
思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思慧,而觀察修的目的是為了產生覺受,進一步止住修的時候把這覺受止住。思慧和覺受的區別是什麼?
觀察修和普通思維的所緣境有可能是一樣的,但是觀察修針對的是能引生智慧、斷除煩惱的所緣境,這是觀察修獨具的,普通思維的對境可能是能引生智慧、斷除煩惱的所緣境,也可能是沒引生智慧、斷除煩惱效用的所緣境,這是觀察修和普通思維的一個重要不同。
第二個,憶念、邏輯推理這些是普通思維採取的手段,但觀察修是不同的,觀察修是以正理數數決定,引發很確定的定解,亦即以教理熏習為輔,主要目的是引生對此所緣境的定解,這點和普通思維有很大不同,觀察修的目的,是引用各種教理及諸正理,反復破除自己的疑問,說服自己,就好像自己與自己辯論一樣,以求生起確定無誤的定解——這件事決定就是這樣的,不會是別的樣子。這點和思維的目的是明顯不同的。
聞思修中的思,更多的是思維理解的意思,比觀察修的範圍廣,但觀察修的結果一樣可以是思所成慧,
將這個問題分解:
首先,思和觀察修的對境是否相同?
a,是否都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我們知道聞思修中的聞,通常是指聞法意,但“思”除了思考法意之外,是否還包括思考普通的境?比如一個杯子,甚至一個美女?如果包括,那“思”和觀察修的區別在那裡?如果不包括,可能會帶來邏輯上的問題:例如首次見到美女,是否直接可以從“聞”來的知識,不經過思直接進入觀察修?
b,是否都可以針對法意?思肯定是可以針對法意的,觀察修則一定是可以針對普通的境界的,但觀察修是否可以針對法意?如果是,思和觀察修的區別在哪裡?如果否,也會帶來類似的邏輯問題,聞思而來的法意,不經過觀察就直接串習和止住修?我們通過聞法舉一,通過思維反三,但法意是很複雜的,反三依然不會夠的,比如一些隱蔽分的內容。
其次,思和觀察修的過程是否相同?
觀察修需要入座?好像沒見到這種說法。
再次,思和觀察修的目標是否相同?
思考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思慧,而觀察修的目的是為了產生覺受,進一步止住修的時候把這覺受止住。思慧和覺受的區別是什麼?
觀察修和普通思維的所緣境有可能是一樣的,但是觀察修針對的是能引生智慧、斷除煩惱的所緣境,這是觀察修獨具的,普通思維的對境可能是能引生智慧、斷除煩惱的所緣境,也可能是沒引生智慧、斷除煩惱效用的所緣境,這是觀察修和普通思維的一個重要不同。
第二個,憶念、邏輯推理這些是普通思維採取的手段,但觀察修是不同的,觀察修是以正理數數決定,引發很確定的定解,亦即以教理熏習為輔,主要目的是引生對此所緣境的定解,這點和普通思維有很大不同,觀察修的目的,是引用各種教理及諸正理,反復破除自己的疑問,說服自己,就好像自己與自己辯論一樣,以求生起確定無誤的定解——這件事決定就是這樣的,不會是別的樣子。這點和思維的目的是明顯不同的。
聞思修中的思,更多的是思維理解的意思,比觀察修的範圍廣,但觀察修的結果一樣可以是思所成慧,
可以是在聞所成慧的基礎上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生起了決定的定解,這是止住修的所緣境。
止住修後複須觀察修,反復交替,直至觀察修亦能引生止,如是止觀雙運矣,這時即得修所成慧之一分。
解深密經說:“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如《瑜伽師地論》中說:“謂我當聞所未聞。我當聞已研究。我當除斷疑網。我當棄背諸見。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諸佛世尊說此五種。顯聞思修三所成慧清淨方便。謂初二種顯聞所成慧。次二種顯思所成慧。後一種顯修所成慧。”即:“我當除斷疑網。我當棄背諸見。”這是思所成慧的範圍。
至於觀察三正理,教中所言要求是現前分以現量觀察,隱蔽分以比量觀察,極隱蔽分以聖教量觀察,這裡的聖教量,指的是自語無相違過,亦不違現量和比量。符合此三觀察,允稱無誤之正理。
至於對觀察修,調身的要求,沒有說法說必須要七支坐才能觀察修,只要是安穩舒適的環境,都可以做觀察修。
恩師夏壩仁波切對觀察修問題曾有講述,轉引如下:
◆居士問:請師父開示什麼是觀察修,什麼是止住修?
◇仁波切:修有兩種:一個是觀察修,一個是止住修。首先,你要調整好打坐的姿勢,通常用毗盧七法加上數息法,想要一下就進入定修,不太可能,一般先從觀察修開始。觀的順序是,首先觀善知識的德相,再想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弟子;再想如何從心裡親近善知識,從行為親近善知識,再想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和不親近善知識的果報;而後想暇滿人身難得;人生短暫,生命無常,死無定期;想人死後怎樣才能生善道,不去惡道;想皈依三寶的好處;想六道輪回之苦,六道輪回的根本原因、輪回的規則、如何徹底擺脫輪回苦;再想一切眾生都是我母,想母親的恩德,想如何報答母親的恩德等等……。當你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心裡只有眾生,沒有了我,你漸漸就有了定力。你有了非常堅固的禪定時,在定中細細地思維“我”的存在,觀察“我”而落空的時候,在一切萬法皆空的狀態下入定,反過來再觀察再入定,最終可以達到止觀雙運,合二為一了。也就是說,一旦入定直接進入萬法皆空的狀態。如果你能把掉舉心、散亂心、妄想心、昏沉心等去掉,定住一個小時的話,就可以說你完全離開了昏沉、掉舉、散亂、妄想之心。
可以說禪定是一把鋒利的劍,既可殺敵人,也可殺自己。佛教用禪定破“我執”、“法執”,是在入定後觀空,在一種虛空似的座上觀空和如夢似的座下顯現。當你能把一切看成是虛假的,你就真的脫離了煩惱。但我問你掉了手臂你不疼嗎?我說你執著就疼,你不執著就不疼。比如你買了一輛幾百萬的好轎車,因你非常喜歡,就會把它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一不小心車被刮了,你的身體和心裡就都會疼,因為你把車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了。如果你不把它當成自己,就不會疼。看別人的車碰壞時你不會疼。無“我”就不疼。當你心裡接受了一件事和心裡不接受一件事,感覺是不一樣的。當沒想通時你讓他做,他心裡很委屈很不高興,幹起來身體也感到很疲勞,這裡疼那裡疼;而他接受的事,願意做的事,會高高興興地去做,幹起來也不感到累。所以要解決煩惱心,關鍵是要破“我執”和“法執”。
如何去破呢?就象前面講的要修智慧波羅蜜。沒有禪定這把刀,是斷不了“我執”的。你做一件事雷打不動,誰說什麼都去修,這叫精進波羅蜜,精進是忍辱波羅蜜發展的結果。忍辱是精進的前提,而持戒波羅蜜又是忍辱的前提,你能很好地守戒就會做到忍辱,而施波羅密又是持戒波羅蜜的前提,而施波羅蜜的基礎是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修不了六波羅蜜的,因為不會有那個勇氣。你覺得挺好的地方能發出離心嗎?貪戀還來不及呢!要把人間看成地獄,看成監牢,看成苦海,觀各種苦。不但自己要離開,還要把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全都解救出來。觀人為什麼會受苦,觀輪回的規律和原因,沒有對三苦惡道的懼怕而想脫離,你怎麼能誠心誠意地皈依三寶呢?不知惡道的可怕,不知暇滿人身難得,怎麼能想人生短暫,死無定期,怎麼能好好修行呢?修行沒有一個好的善知識,誰來指導你修習呢?以上觀修方法,是我又從下而上將修行次第逆向地給你們講了一遍。
[ 本帖最後由 喜饒讓波 於 2009-6-23 13:43 編輯 ]
解深密經說:“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
如《瑜伽師地論》中說:“謂我當聞所未聞。我當聞已研究。我當除斷疑網。我當棄背諸見。我當以慧通達一切甚深句義。諸佛世尊說此五種。顯聞思修三所成慧清淨方便。謂初二種顯聞所成慧。次二種顯思所成慧。後一種顯修所成慧。”即:“我當除斷疑網。我當棄背諸見。”這是思所成慧的範圍。
至於觀察三正理,教中所言要求是現前分以現量觀察,隱蔽分以比量觀察,極隱蔽分以聖教量觀察,這裡的聖教量,指的是自語無相違過,亦不違現量和比量。符合此三觀察,允稱無誤之正理。
至於對觀察修,調身的要求,沒有說法說必須要七支坐才能觀察修,只要是安穩舒適的環境,都可以做觀察修。
恩師夏壩仁波切對觀察修問題曾有講述,轉引如下:
◆居士問:請師父開示什麼是觀察修,什麼是止住修?
◇仁波切:修有兩種:一個是觀察修,一個是止住修。首先,你要調整好打坐的姿勢,通常用毗盧七法加上數息法,想要一下就進入定修,不太可能,一般先從觀察修開始。觀的順序是,首先觀善知識的德相,再想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弟子;再想如何從心裡親近善知識,從行為親近善知識,再想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和不親近善知識的果報;而後想暇滿人身難得;人生短暫,生命無常,死無定期;想人死後怎樣才能生善道,不去惡道;想皈依三寶的好處;想六道輪回之苦,六道輪回的根本原因、輪回的規則、如何徹底擺脫輪回苦;再想一切眾生都是我母,想母親的恩德,想如何報答母親的恩德等等……。當你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心裡只有眾生,沒有了我,你漸漸就有了定力。你有了非常堅固的禪定時,在定中細細地思維“我”的存在,觀察“我”而落空的時候,在一切萬法皆空的狀態下入定,反過來再觀察再入定,最終可以達到止觀雙運,合二為一了。也就是說,一旦入定直接進入萬法皆空的狀態。如果你能把掉舉心、散亂心、妄想心、昏沉心等去掉,定住一個小時的話,就可以說你完全離開了昏沉、掉舉、散亂、妄想之心。
可以說禪定是一把鋒利的劍,既可殺敵人,也可殺自己。佛教用禪定破“我執”、“法執”,是在入定後觀空,在一種虛空似的座上觀空和如夢似的座下顯現。當你能把一切看成是虛假的,你就真的脫離了煩惱。但我問你掉了手臂你不疼嗎?我說你執著就疼,你不執著就不疼。比如你買了一輛幾百萬的好轎車,因你非常喜歡,就會把它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一不小心車被刮了,你的身體和心裡就都會疼,因為你把車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了。如果你不把它當成自己,就不會疼。看別人的車碰壞時你不會疼。無“我”就不疼。當你心裡接受了一件事和心裡不接受一件事,感覺是不一樣的。當沒想通時你讓他做,他心裡很委屈很不高興,幹起來身體也感到很疲勞,這裡疼那裡疼;而他接受的事,願意做的事,會高高興興地去做,幹起來也不感到累。所以要解決煩惱心,關鍵是要破“我執”和“法執”。
如何去破呢?就象前面講的要修智慧波羅蜜。沒有禪定這把刀,是斷不了“我執”的。你做一件事雷打不動,誰說什麼都去修,這叫精進波羅蜜,精進是忍辱波羅蜜發展的結果。忍辱是精進的前提,而持戒波羅蜜又是忍辱的前提,你能很好地守戒就會做到忍辱,而施波羅密又是持戒波羅蜜的前提,而施波羅蜜的基礎是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修不了六波羅蜜的,因為不會有那個勇氣。你覺得挺好的地方能發出離心嗎?貪戀還來不及呢!要把人間看成地獄,看成監牢,看成苦海,觀各種苦。不但自己要離開,還要把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全都解救出來。觀人為什麼會受苦,觀輪回的規律和原因,沒有對三苦惡道的懼怕而想脫離,你怎麼能誠心誠意地皈依三寶呢?不知惡道的可怕,不知暇滿人身難得,怎麼能想人生短暫,死無定期,怎麼能好好修行呢?修行沒有一個好的善知識,誰來指導你修習呢?以上觀修方法,是我又從下而上將修行次第逆向地給你們講了一遍。
[ 本帖最後由 喜饒讓波 於 2009-6-23 13:43 編輯 ]
鴻泥 發表於 2009-6-25 12:52:12
思、思維、思擇、觀察,思維修、觀察修,這些詞的意義有啥區別?沒區別,就是一個意思,目的也一樣——“獲得定解”。你可以把這方法用在世俗上,比如說,對一個美女,從她的聲音、面容、身段等等進行思維(觀察),最後得出她絕對是個美女的決斷,以達到“生起猛利貪欲”的效果,這是隨順煩惱、隨順生死的“修”法;你也可以用在佛法的修行上,對所緣法類的“觀修原因”、“如何修法”、“次第如何”、“數量又如何”等等進行思維(觀察),最終達到定解,以達到如量的心量現起,這是逆生死流,隨順解脫的修法。
在修法上思維,也可以用“普通的邏輯思維”,只要能引發你的定解,都可以用。
修習道次第法類,一般採用座上和座下思維、觀察,結合起來修。
覺受,就是透過思維,你生起相應的心量。譬如你思維貪欲境,心裡產生非常猛烈的欲望,你就沉浸在這狀態中;修法佛法,道理也一樣,只不過把所緣的境換成佛法就是了。
在修法上思維,也可以用“普通的邏輯思維”,只要能引發你的定解,都可以用。
修習道次第法類,一般採用座上和座下思維、觀察,結合起來修。
覺受,就是透過思維,你生起相應的心量。譬如你思維貪欲境,心裡產生非常猛烈的欲望,你就沉浸在這狀態中;修法佛法,道理也一樣,只不過把所緣的境換成佛法就是了。
000 發表於 2009-6-25 14:41:18
觀察修屬於修。思屬於思。所以不同。呵呵。
黑板鍬 發表於 2009-6-26 01:42:33
鴻泥的說法到底算不算格魯派標準見解啊?
誰給我一個準確的定解?
我先表個態。。。這個問題上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我個人支持鴻泥。。。但是現在沒把握算不算格魯派了。。。:lol
我先表個態。。。這個問題上我也是這麼認為的。。。我個人支持鴻泥。。。但是現在沒把握算不算格魯派了。。。:lol
且格瓦拉 發表於 2009-6-26 06:31:03
非常感謝各位師兄的回答,結合私下向一位師兄請教,更新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簡而言之,思和觀察修稍有不同,而分清這兩點的區別,對佛教的認知過程很有幫助。
以學習打乒乓球為例,首先我們要聽教練講一下基本規則和基本技術動作和戰術,對應學佛的“聞”,然後我們要對這些技術動作以及戰術進行思考,比如為什麼上旋球要壓板,下旋球要提拉,記得小時候很長時間不是很理解,直到上中學之後學了一點力學才明白一些。這個過程算“思”。
注意,到此為止我可能還沒有摸過乒乓球和球拍,雖然已經思維清楚什麼時候要壓,什麼時候要提拉,但仍然是紙上談兵,到底壓板要怎麼個壓法?手上用多大力?胳膊要用多大的力?速度多快?這些必須要真正打球的時候才能找到感覺,這是無法用思維解決的,因為目前的科學技術手段不足以指導我們每個肌肉的運動,而且人與人不同。這個階段我認為對應觀察修。
通過長期的練習壓板,提拉等動作就可以把找到的感覺定型,這個階段可能可以算止住修。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思維和觀察修的區別。
首先:思維和觀察修的物件廣度不同。思維要更廣和更細緻一些,比如為了理解別人所講的內容,甚至要考慮力學原理,和材料等細節問題;但是觀察修的時候,只要記住基本結論,就可以拿來用了,打球時不需要或者不一定要把力學和材料等問題重新思考一遍。
其次:過程和目的不同。思維的過程是理清思路的過程,可能需要查閱大量相關材料,比如經論;而觀察修的過程通常需要心緣一境,逐漸找到認可這個法意之後的感覺,為止住修服務。
具體以菩提心七因果的幾個為例:
知母:為何有情皆為我母(這個證明相當困難,涉及到高階無窮大的概念,至今我沒想通)這個問題是思維應該解決的;而有了這個認識之後(是否要入座?不清楚,請師兄們解答)靜下心來想想這意味著什麼,到產生例如“oh my god”,甚至見到別人就想喊媽等的感覺,這個過程應該算觀察修。經過止住修,可能見到別人會不假思索的喊媽:lol
念恩: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但多少還是能瞭解一點,這也是思維要解決的;在很短的時間內思維父母恩,進而掉下很多眼淚的過程,應該算觀察修。經過止住修,可能見到別人不加思索的掉下很多眼淚。:lol
報恩:為何有恩就要報恩?廣論上大意是說“若知有恩尤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但很明顯,這個理論支持不是那麼完美,我自己也進一步找了一些理由,這也是思維要解決的;而見到別人就想到要為別人做點什麼的感覺就是經過觀察修弄出來的。
綜上:聞思修——聞思觀察修止住修是一個非常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一套教——學的過程,尤其對於需要進行因人而異的大量內心實踐的過程,如何從一個有情的內心傳播到其他有情的內心。這個過程中聞思修是必須的,而思維和觀察修對於我們格魯在家學人,我認為是或多或少可以做一些的,而且格魯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思維和觀察修;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進行思維和觀察修,恐怕我們的學佛和學基督教區別不大。
簡而言之,思和觀察修稍有不同,而分清這兩點的區別,對佛教的認知過程很有幫助。
以學習打乒乓球為例,首先我們要聽教練講一下基本規則和基本技術動作和戰術,對應學佛的“聞”,然後我們要對這些技術動作以及戰術進行思考,比如為什麼上旋球要壓板,下旋球要提拉,記得小時候很長時間不是很理解,直到上中學之後學了一點力學才明白一些。這個過程算“思”。
注意,到此為止我可能還沒有摸過乒乓球和球拍,雖然已經思維清楚什麼時候要壓,什麼時候要提拉,但仍然是紙上談兵,到底壓板要怎麼個壓法?手上用多大力?胳膊要用多大的力?速度多快?這些必須要真正打球的時候才能找到感覺,這是無法用思維解決的,因為目前的科學技術手段不足以指導我們每個肌肉的運動,而且人與人不同。這個階段我認為對應觀察修。
通過長期的練習壓板,提拉等動作就可以把找到的感覺定型,這個階段可能可以算止住修。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思維和觀察修的區別。
首先:思維和觀察修的物件廣度不同。思維要更廣和更細緻一些,比如為了理解別人所講的內容,甚至要考慮力學原理,和材料等細節問題;但是觀察修的時候,只要記住基本結論,就可以拿來用了,打球時不需要或者不一定要把力學和材料等問題重新思考一遍。
其次:過程和目的不同。思維的過程是理清思路的過程,可能需要查閱大量相關材料,比如經論;而觀察修的過程通常需要心緣一境,逐漸找到認可這個法意之後的感覺,為止住修服務。
具體以菩提心七因果的幾個為例:
知母:為何有情皆為我母(這個證明相當困難,涉及到高階無窮大的概念,至今我沒想通)這個問題是思維應該解決的;而有了這個認識之後(是否要入座?不清楚,請師兄們解答)靜下心來想想這意味著什麼,到產生例如“oh my god”,甚至見到別人就想喊媽等的感覺,這個過程應該算觀察修。經過止住修,可能見到別人會不假思索的喊媽:lol
念恩: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但多少還是能瞭解一點,這也是思維要解決的;在很短的時間內思維父母恩,進而掉下很多眼淚的過程,應該算觀察修。經過止住修,可能見到別人不加思索的掉下很多眼淚。:lol
報恩:為何有恩就要報恩?廣論上大意是說“若知有恩尤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但很明顯,這個理論支持不是那麼完美,我自己也進一步找了一些理由,這也是思維要解決的;而見到別人就想到要為別人做點什麼的感覺就是經過觀察修弄出來的。
綜上:聞思修——聞思觀察修止住修是一個非常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一套教——學的過程,尤其對於需要進行因人而異的大量內心實踐的過程,如何從一個有情的內心傳播到其他有情的內心。這個過程中聞思修是必須的,而思維和觀察修對於我們格魯在家學人,我認為是或多或少可以做一些的,而且格魯派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思維和觀察修;或者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進行思維和觀察修,恐怕我們的學佛和學基督教區別不大。
靜風 發表於 2009-6-26 12:29:15
思維修與觀察修有些重合的地方,不過也有不同的地方。次第上講聞思修。思維修主要是指中間的"思",而第三“修”裡面又分兩種,止修與觀修。觀察修主要指後者的觀修。通常而說,思維是指把聽聞到的法義反復思維形成定解與憶持(這個一般就叫思慧)。觀察修是指與修定合在一起的坐上修行為主。思維修的目的是形成“定解”(定解大約的意思是你聽到別人說輪回是存在(聽聞)以後,經過思維確信輪回的確應該存在(斷掉懷疑)),思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憶持,是說有些法義通過聽聞後反復思維要記在心裡,不能後來打坐的時候突然說哦,有個地方忘記了要下座泡點茶像快樂男聲正信去百度一下?)觀察修的目的是“生起真實功德”(生活隨輪回存在而改變,可以做到做善業不做惡業以免落入惡道等)。不過廣泛的講也有時候把兩者合在一起,都作為“分別”修(與止修的無分別修相對應),這樣就和鴻泥上面說的差不多了。
靜風 發表於 2009-6-26 13:02:44
還得補充一點,空性(主要是指看有沒有自性)一般都說觀察,較少說思維。比如修空性是講多門觀察,看有沒有自性,比如入中論的七品觀察。觀察車子的支分是不是自性的車子等等。觀察主要的意思是看這個東西有沒有,到底存在不存在,對不對等等。
喜饒嘉措 發表於 2009-6-26 16:33:38
回樓主
分幾個角度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供您參考。
1.思和觀察修的對境問題:不可否認,無論是思考還是觀察,都是指人的分別心的作用,它可以思考和觀察它能思考和觀察的範圍。但是作為聞思修的思和觀察修的觀察,我們一般都是默認在宗教環境下談及,比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這裡明顯把“修”的所緣限定在善法佛法方面,對非善所緣和對境,就排除了。而觀察修作為佛法“修”的一種種類,想來對境必定是善法佛法了。同樣,在《俱舍論》中詮釋四慧的時候,也把聞的對境限定在佛法範疇,並不是耳朵能聞聲的聞,聽到打雷算不算聞?是聞的功能,但這裡的聞應該限定在佛法內容。思也是一樣,所以我們暫且就把思和觀察修都限定在善和佛法內涵來討論。
2.思(這裡的思只作聞思修的思解,不作思心所等其他內容,因為這裡的思還包括分析、尋伺等心所什麼的,就不討論了),作為人類認識境的工具,他的特徵就是思考、觀察、分析、抉擇、思維、分別.......在這點上,我傾向於“思”和“觀察”同義,只要沒有成佛,都有這種以概念(義共相)認知事物的情況存在,而這種分別心的分析、觀察功能,按照宗喀巴大師來看,是有情成佛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否定分別、思、觀察在成佛道路上的作用,應都非真正的佛法理解。
3.瞭解上面二點,再看觀察修的特徵。《廣論》雲:“複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從宗大師的這段話來看,似乎觀察修應該是指修習思所成慧的決定義,也就是說,必須在思慧後才能進行。譬如對於無常,獲得對無常的思慧後,對無常法義的觀察和思考,可以算觀察修了。但沒有對無常獲得思慧,僅僅有聞慧甚至聞慧也沒有,還在認識觀察的階段算不算觀察修呢?或許不算。有聞慧後,對聞慧認知的內容進行思考,在沒有獲得思慧前,這些思考和觀察,按照上面引用的文字似乎不算觀察修。為什麼作用相同的思考、觀察,在某時候算觀察修,有時候不算呢?其實有時候,佛教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相續中的大悲心,可不可以叫“頂加行”呢?這要觀待補特伽羅,資糧道菩薩相續中的大悲心就不能叫頂加行,佛聖者的也不能叫,因為資糧道相續中的大悲心,只能叫圓滿一切相加行,而佛聖者相續中的大悲心,卻叫一切相智了。同樣是大悲心,在不同補特伽羅卻叫不同名字,也是很常見的事情。那麼思和觀察修,我個人理解可能也是這樣,雖然都是觀察、思考、分析,但在未獲得思慧前的人面前,只是思,而不能安立觀察修。
那麼可以搞個界限:思的界限是從獲得聞慧開始,雖然聞的時候也有思考,但聞思修的思應該是指有聞慧以後的思考才能叫。觀察修的界限,必須是獲得思慧的前提,在未獲得思慧前的觀察、思考,可能不能叫觀察修。
總結:我個人認為思和觀察修的本質應該是一樣,都是心的分析思考功能,這個可以一樣。但是在安立名字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具體觀待不同,而真的不一樣。在沒有獲得思慧的人面前,那些如理的觀察,我倒是認為可以算作觀察修,哪怕是隨順的觀察修。佛教特別是格魯派,對這些咬文嚼字倒是很重視,不過我有時候也很頭疼。或許我們暫時可以不必太在意這些辨析,能認知到佛法的修持,必須有分別心的觀察思考分析抉擇和安住止修兩種修法,而且缺一不可,可能暫時就可以了吧?
1.思和觀察修的對境問題:不可否認,無論是思考還是觀察,都是指人的分別心的作用,它可以思考和觀察它能思考和觀察的範圍。但是作為聞思修的思和觀察修的觀察,我們一般都是默認在宗教環境下談及,比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這裡明顯把“修”的所緣限定在善法佛法方面,對非善所緣和對境,就排除了。而觀察修作為佛法“修”的一種種類,想來對境必定是善法佛法了。同樣,在《俱舍論》中詮釋四慧的時候,也把聞的對境限定在佛法範疇,並不是耳朵能聞聲的聞,聽到打雷算不算聞?是聞的功能,但這裡的聞應該限定在佛法內容。思也是一樣,所以我們暫且就把思和觀察修都限定在善和佛法內涵來討論。
2.思(這裡的思只作聞思修的思解,不作思心所等其他內容,因為這裡的思還包括分析、尋伺等心所什麼的,就不討論了),作為人類認識境的工具,他的特徵就是思考、觀察、分析、抉擇、思維、分別.......在這點上,我傾向於“思”和“觀察”同義,只要沒有成佛,都有這種以概念(義共相)認知事物的情況存在,而這種分別心的分析、觀察功能,按照宗喀巴大師來看,是有情成佛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否定分別、思、觀察在成佛道路上的作用,應都非真正的佛法理解。
3.瞭解上面二點,再看觀察修的特徵。《廣論》雲:“複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從宗大師的這段話來看,似乎觀察修應該是指修習思所成慧的決定義,也就是說,必須在思慧後才能進行。譬如對於無常,獲得對無常的思慧後,對無常法義的觀察和思考,可以算觀察修了。但沒有對無常獲得思慧,僅僅有聞慧甚至聞慧也沒有,還在認識觀察的階段算不算觀察修呢?或許不算。有聞慧後,對聞慧認知的內容進行思考,在沒有獲得思慧前,這些思考和觀察,按照上面引用的文字似乎不算觀察修。為什麼作用相同的思考、觀察,在某時候算觀察修,有時候不算呢?其實有時候,佛教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相續中的大悲心,可不可以叫“頂加行”呢?這要觀待補特伽羅,資糧道菩薩相續中的大悲心就不能叫頂加行,佛聖者的也不能叫,因為資糧道相續中的大悲心,只能叫圓滿一切相加行,而佛聖者相續中的大悲心,卻叫一切相智了。同樣是大悲心,在不同補特伽羅卻叫不同名字,也是很常見的事情。那麼思和觀察修,我個人理解可能也是這樣,雖然都是觀察、思考、分析,但在未獲得思慧前的人面前,只是思,而不能安立觀察修。
那麼可以搞個界限:思的界限是從獲得聞慧開始,雖然聞的時候也有思考,但聞思修的思應該是指有聞慧以後的思考才能叫。觀察修的界限,必須是獲得思慧的前提,在未獲得思慧前的觀察、思考,可能不能叫觀察修。
總結:我個人認為思和觀察修的本質應該是一樣,都是心的分析思考功能,這個可以一樣。但是在安立名字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具體觀待不同,而真的不一樣。在沒有獲得思慧的人面前,那些如理的觀察,我倒是認為可以算作觀察修,哪怕是隨順的觀察修。佛教特別是格魯派,對這些咬文嚼字倒是很重視,不過我有時候也很頭疼。或許我們暫時可以不必太在意這些辨析,能認知到佛法的修持,必須有分別心的觀察思考分析抉擇和安住止修兩種修法,而且缺一不可,可能暫時就可以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